在这个航次中,“探索二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与“探索一号”科考船进行了多次联合深潜作业。在与“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联合作业期间,“探索二号”搭载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沧海”号视频直播着陆器,成功与“奋斗者”号实现了万米洋底对接。总台成功利用国产超高清4K技术,对此进行了全球首次万米海底实时4K视频直播报道。北京演播室主持人也通过“沧海”号着陆器的实时画面,对潜航员进行了洋底直播连线采访。
“探索二号”科考船在结束与“探索一号”的联合作业后,继续在马里亚纳海沟弧前区进行科考任务。总台的直播团队也跟随“探索二号”继续开展下一个阶段的海试任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卫星传送工程师 朱玮:我们技术系统技术团队对几项还没有采用、还没有使用的新技术进行了验证性测试,也是借我们这次现有的直播平台,做一些后续的技术验证跟测试,为我们今后电视直播的后续发展做一些准备。
“深海勇士”号通过多次下潜,对马沟的海底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并获取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样本,为进一步了解这一区域的地质结构和形成原因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在高频率下潜作业的同时,也给潜航员和科学家提供了大量连续下潜作业的机会。
中科院深海所副研究员 杜梦然:我们通过连续下潜、夜潜,和高于国际同行运行海况下潜,不断去降低“深海勇士”号的运行成本,提高它的运行效率,也为“奋斗者”号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能够乘坐载人潜器下潜到海底,机会难得,我们的载人潜器,在寂静的深海海底默默穿行,周围竟然那样安静,深蓝的海水中夹杂着悠远和神秘,海底静静躺着各种各样的岩石,散发着浓浓的远古气息,我们就从这些岩石旁滑过,那一刻仿佛与时间与空间交会,海绵静静地矗立在不远处,像朵朵盛开的白玫瑰,大一点的鱼类和海参类都安静地趴在海底的沙石上一动不动,我们就像空气一样在它们面前飘过。偶尔有一两条不知名的小鱼在观察窗前悠闲地游过,也许它们也想看看我们在做什么吧。潜水器在浩瀚的海洋中穿行,观察窗外下起了流星雨,那是反光的微生物,像极了科幻电影中太空飞船穿梭星际的场面。
从坐底到上浮前,我们要在3000多米的海底工作近6个小时,很多观众朋友会好奇,为什么会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其实主要因为我们要在海底进行近底巡航,以便在不同的区域采集不同结构和形状的岩石样本。由于每个样本采集区域间的距离相隔比较远,所以工作时间自然会比较长。
另一个感受就是盛夏与深秋并不是景色,而是温度下降。万万没想到海底的温度又那么冷,整个下潜过程一个半小时左右,我体验了一把短时间内从34摄氏度的盛夏到19摄氏度的深秋的感觉。随着深度的增加,舱内的室温也在降低,到3600多米的海底时,海水的温度也就1到2摄氏度,但我却再也没有厚衣服了。
为了能够及时地补充热量,我急忙拿出了午餐,今天午餐是炒面,在水下作业的6个小时,即使温度不再下降,但身体的感受是越来越冷。直到上浮前,我们三个下潜的小伙伴凑到一起拍下这张珍贵的合影,才发现一起经历了深海才觉得更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