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不仅能对外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还能凭手艺获得收入。”在海南五指山黎族织锦传习所,20岁的黎族小伙张俊扬特别显眼。看好黎锦产业发展前景,他学习此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已有5年,希望未来能有自己的黎锦品牌。
黎族织锦技艺过去“传女不传男”,而今,张俊扬已并非个例。“现在学习织锦这门传统手艺的人可多了,从大人到孩子都有。”五指山市文化馆馆长张欣欣说,自2013年开始,五指山中小学校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挑选一个班级开展黎锦课程,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进班学习。
中国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岛,其丰富的非遗文化传承至今。近些年来,海南多地通过开设非遗传习所、非遗进校园、非遗展演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记者日前在五指山、白沙、昌江、保亭等地走访看到,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非遗传承不断创新,非遗逐渐活下去,活好了。
“三亚一客户昨天订了10个大的黎陶摆件,每个2800元。”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昌江羊拜亮制陶传习所,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玉英近日高兴地对记者说。黄玉英在传承母亲——国家级非遗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羊拜亮制陶技艺的基础上,2017年成立合作社,将黎族的一些文化符号加入到黎陶上,让其更具艺术效果,农家乐、酒店等愿意采购黎陶作为艺术摆件。“90多岁的妈妈说,现在放心了,有人传承发扬民族手艺。”她说。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60岁的“黎族竹木器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黄照安,不仅走进中小学校授课,还在其任副校长的老年大学里组建了6个八音乐队,“每逢重要节日和婚丧嫁娶,乐队忙不过来”。
位于保亭境内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展现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打柴舞、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游客可观赏、可体验,还可购买相应的产品,原汁原味的黎苗风情深受欢迎。
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传统黎锦还走进现代网络直播带货。白沙灿然黎锦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社长张潮瑛开播一场两个小时的直播,互动达10万次,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黎锦制品借助网络销售一空。
创新中的非遗文化正逐步在重大节庆活动的舞台中央闪亮。2020年11月,作为第二十一届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重要活动之一的2020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科技与非遗融合”“古老与时尚交辉”让观众体验到了海南非遗在传承、创新融合中散发的全新活力。
活下去,活好了,但要让非遗项目持续“火”起来,恐非易事。黄玉英告诉记者,上述的大订单并非常态,合作社成立几年来,成员的分红并不高。
“传统技艺需要改良创新,与社会潮流接轨,才能获得更多现代人的喜爱。”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所长黄友贤以“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为例说,传统技艺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走向市场。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符秀容受访时也表示,在保护传承的同时,只有重新走入生活,走进社会,非遗传承才能走得更远。
大到十几米长的壁挂、桌旗、床旗等家居用品,小到精巧的文具、手机套、钥匙扣,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长期探索将黎族织锦技艺与商业相结合,打造旅游文创产品。
“不仅要注重技艺的传承,还要注重产品的设计和营销,这同样重要。”该公司董事长郭凯认为,除了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训外,政府还应大力支持企业参与非遗传承保护,以形成合力打通非遗产业化道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