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关注 > 华媒 > 正文

西方如何歪曲报道中国?你能从纽约客对留学生日报的报道找到答案

2019-08-21 10:47  北美留学生日报   - 

常看我们文章的读者会了解。

 

我们经常驳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歪曲报道。

 

从香港事件,到对留学生的歧视……

 

 

而这两天,日报又“火”了,还是被自己人搞“火”的。

 

“自己人扒自己的号”,让我们不仅成为网上的笑柄,还被很多人称之为“傻子”。

 

可不吗,专门找了美国媒体来黑自己的傻子。

 

 

3天前,《纽约客》发布一篇关于留学生日报道的专题报道,题为The “Post-Truth” Publication Where Chinese Students in America Get Their News。

 

建议日报读者们可以看看他们的英文原文,体会一下

 

 

文章一经发布后被译成中文,在网上和朋友圈广泛传播。

 

然而,无论是英文原文报道还是后来经由很多人翻译的译文都与当时受访者表述的内容不相符。

 

文章也被很多不怀好意的人利用,被任意曲解、断章取义、自行解读后发布在网上。

 

 

看完这篇报道,我们切实体会到了西方媒体如何一步步断章取义,把白的说成黑的的“神奇技术”。

 

 

 

 

这篇报道虽然这个时候发表出来,但其实采访早在半年以前。

 

 
很有意思的是,2月份她采访完,一直沉寂不发稿。
 
最近在香港的暴行一公布,留学生愤怒地走上街头。
 
日报力挺爱国留学生,连续发文好几篇。
 
 

《纽约客》就赶紧发稿。

 

这时机,也掐的太好了点。

 
 
 
8月9日 我们头条发文谈论香港的暴行
 
然后几乎立刻(我们推文之后不到三个小时)
在采访结束后近6个月后
突然留言说
“你们的报道要发表啦!”
 
 
 
从2月19日到8月10日
 
纽约客这个编辑“失联”了快半年……
 
 
六个月没准备好的文章
 
现在立刻就要发了 
 
 
这种套路,玩多了,中国人就不好骗了。
 
 
 
 

 

让我们回到故事的最开始,

 

 

在今年二月,一位自称是纽约客编辑的姑娘(其实是一个中国籍记者)加了主编的微信。

 

她说:看到留学生日报做的非常不错,想来听一听我们的成功故事,也采访一下我们优秀的编辑们,想了解你们的理念,以及如何写出留学生们这么爱看爱读的文章的。

 

虽然对西方媒体一直不是特别信任,但我们觉得New Yorker的文章还是很有意思的,不像CNN那样“戏精”,也就答应了。

 

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度,在我们纽约办公室接待了她。

 

并允许她任意采访我们所有的编辑和记者。翻阅所有她想了解的报道相关的材料。

 

可惜真心无法换来对方的真诚。

 

事实证明,她的采访是带着很强目的性来的。

 

甚至说,是一个陷阱。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有没有编造的成分?
“你在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有没有确认里面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这个故事这么离奇,应该不是真的吧?
“这个案子怎么会这个样子,不会是假的吧。
“不对,这么长的文章,一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吧”

“别闹了,你怎么可能记得所有的细节,已经有不确定的部分吧”

…………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喋喋不休……
 
 
为了还原真相,日报邀请当时接受《纽约客》采访的编辑HeHe,请他还原了当时接受采访时的全过程。

 

以下内容均为HeHe叙述:

 

当时《纽约客》的一位记者来采访我们公司。

 

本来是要采访当时办公室里的几位负责人,后来因为看到办公室墙上贴满了我的照片,所以临时起意来邀请我要不要接受一下采访。(后来才知道这位记者同志就是专门为采我而来的。)

 

她先问了我几个基本的私人问题,包括姓名年龄、在哪里上学、学的什么专业、何时毕业等等。

 

后来她笑着问,为什么办公室墙壁上贴满了我的照片。

 

我耸耸肩说,可能因为运气比较好吧,写出了几篇爆款文章,而现在中国人年轻人喜欢把运气好的人贴出来,让大家都来沾沾喜气。就像大家用杨超越头像做手机屏保一样。

 

后来她问我,写出爆款文章的秘诀是什么。

 

我说,写文章不是列方程式,说有什么样的方式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个行业是没有秘诀和规律的,读者的兴趣总是在变,无法真正摸透。

 

比如说,有些文章我用很多精力在写,但反响平平,有些文章我写的时候不是很满意,但结果却火了。我刚入职的第三天写出了一篇30万的爆款文章,入职第五天写了一篇50万的文章,第二周写了一篇100万的文章,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文章会火,甚至连许多新媒体行业的规律都不知道,所以存在很大的运气成分。后来当我试图去重复这些文章的思路的时候,发现阅读量也没有想象中的好,甚至一个月都出不了一篇爆款。所以对我来说没有秘诀而言,爆款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要非让我说一个,那可能就是要真诚,代入真情实感,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

 

后来她对我的几篇爆款文章比较好奇,我就给她依次介绍起来。

 

我说,对于我们的公众号来说,主要面对的是留学生群体和国内外的时事热点,我第一篇就是关于身在中国的国外留学生的故事的文章,第二篇是世界杯决赛克罗地亚赢了的文章,第三篇是一篇批评国内某个网站,第四篇是关于某国外辱华品牌的风波,第五篇是关于加州大火......等等等等.....

 

每一篇文章,我都详细介绍了我的文章内容,写作思路,准备过程,和我总结出的它所受欢迎的原因。包括我们会用大量的时间去参考文献、考证新闻的真实度、做reference。这也占据了我们采访90%的时间。

 

之所以这么细致的讲解我写文章的心路历程,也是有一份私心。那就是因为我想让美国人看一看,中国媒体人对于工作也是如此认真和负责。

 

但可惜的是,这些内容,都没有出现在文章里。

 

 

她后来问我这些文章的选题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吗。

 

我说有些是,有些不是。对于我来说,大多数文章的选题都是编辑部总编提供给我的,他在这一行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不仅能提供给我选题,还会提供给我们行文的思路,给我关于文章的建议,在我完成文章之后,还会给我的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

 

后来她说,北美留学生日报有时会发出一些不一样的声音,那这时候我们会不会也同样遭受到一些非议呢。

 

我说,我们的文章后台有时会有一些批评声,但我不会为此而生气,我觉得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多媒体都会有类似的情况。有批评的声音,有时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说明表示着人们在关注你,很多批评的人他们都在持续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刚开始抵触,后来理解了我们,成为了我们的粉丝。

 

但在纽约客的文章里却写道,“尽管如此,你还是可以挣钱,这就像向他们收取智商税一样。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很多正确的观念,都需要一定时间来接受。

 

后来,我们的采访结束了。

 

直到昨天,我看到了纽约客发表的这篇文章。

 

说实话,我感到很失望。

 

这次,我看到不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大媒体,而是又一个想给中国断章取义抹黑的西方团体。

 

我在采访中说到的关于新媒体行业的干货、知识、经验、故事,全都没有提到,反而子虚乌有的编造一些谎言,然后把中国媒体扣上假新闻的帽子。

 

说到假新闻,我们在美国面前也只是个弟弟。

 

我在日报的一年里,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认真考证,日报最在意的事情就是真实。甚至我在入职的第一天,训练的就是如何考证reference的真伪

 

工作的时候,我们文章的每一个reference都要经过严格核对。有一篇文章我有24个reference,我的主编每一个都给我仔细核对,发现我有一个没有对应上,为此我还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这次,我严重谴责西方无良媒体这种行为。

 

也请广大同胞不要相信这篇文章中,对于中国媒体的诋毁。

 

太阳总有升起的那一天,那时候我才知道,哪个国家的媒体,才是真正的fake news。

 

 

——以上内容来自对日报编辑HeHe的采访

 

实际上不断是从电话采访上,还是实地采访。我们都发现这位纽约客的“中国籍编辑”十分不专业。经常一个问题问好几次,前后重复问十分相似的问题。

 

而且一进到我们办公室,就开始询问我们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会不会受中国政府指导等等……

 

还问到如果中国政府出了负面新闻怎么办,我们会不会选择性报道等等……

 

后来我们才发现,这个编辑貌似是带着“任务”来的。

 

据一位自称了解这位编辑的朋友介绍,该名编辑曾经供职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21世纪报系总经理刘健东在南方报社大院坠楼身亡后,她从国内离职后来到美国,并迅速拿到绿卡。

 

当然我们不是移民局,以上信息已经无从核证了。还希望了解真相的读者能给我们后台留言提供更多佐证。

 

我们尝试和这个编辑联系,但目前她处于一种“失联”的状态。联系不上了。

 

 

然而她撰写的发在《纽约客》的这篇文章,几乎教科书般地演练了一遍西方媒体如何下套做歪曲报道。

 

各种伎俩,也经常用在歪曲中国的报道上,而且屡试不爽。

 

 

 

 

西方媒体经常用一些拼凑的“事实”,来烘托出他们想传递的一些额外信息。

 

也就是一些隐喻。

 

 

比如纽约客这里的这一段,描写我们主编的家乡辽宁大连

 

 

马上就跟上一句“辽宁和朝鲜接壤”

 

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呢?

 

 

如果我向你介绍一位沙特阿拉伯的朋友,然后附带上一句“哦,他和本拉登是老乡……”

 

你会怎么想?我没有说错任何一个事实。

 

但你是不是已经在怀疑他跟恐怖分子有关系了呢?呵呵。

 

 

这种隐喻的办法经常被CNN用来恶心中国,比如下面这个:

 

《因为被中国人当做壮X药,海马的数量正在减少》
 

哦,又是一个地球要毁灭全怪中国人的套路……

 

 

 

 

 

纽约客的报道还有一个问题,也是西方媒体的一个老问题,强行定义强行扣帽子。

 

比如这一段说日报从“右翼阴谋论”媒体收集素材:

 

首先,叙利亚的白头盔是怎么回事儿,在ISIS被剿灭,叙利亚战事基本结束的今天,估计现在大家都门儿清了。

 

今日俄罗斯是俄罗斯官方支持的媒体不假。但有些事情CNN,Fox可能不会报道的。那么这时候是否要参考其他国家媒体的不同声音呢?

 

哦对,只要跟你观点不同,就是右翼阴谋论媒体了?以谁的标准?谁来定义?

 

就像前面,只要你支持香港警察,你就是“传播假新闻”的账号,要被封禁掉的。

 

强行定义这种事儿,西方媒体经常干。

 

前几天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们走上街头反对港毒,结果在当地媒体嘴中变成这样了……

 

 

nationalist: 民族主义者

 

哦?留学生上个街抗议就成了民族主义者了?

 

这定义下得,这帽子扣的。真6。

 

 

 

 

 

 

在纽约客报道里,有这么一段:

 

 

 

 

谁来给“新媒体”下定义?

 

这个年轻的纽约客记者就给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新媒体定义为可以随意编造故事,创造一种潮流,迅速走红,创造出一个读者认为真实的故事。”的媒体了?

 

这么主观的结论,放在这样一篇标榜“客观报道”的文章里,真的合适么?

 

 

还记得刘欣大战美国女主播那事儿吗?

 

当时美国媒体报道此事儿的时候,不停地强调CGTN是中国的State run media。

 

什么意图,大家一看就明白。

 

 

还有这个中文译版的标题,什么鬼?

 

 

再看看英文原版的标题:

 

 

 

中文版标题还能再断章取义标题党一点吗?

 

 

 

 

纽约客的报道中,多次断章取义。

 

把不同时间的采访内容拼凑起来,联成似乎是上下文的一段话:

 

 

你看这一句:“就当向他们收智商税了”

 

 

 

 

这句话是Hehe在和记者聊到新媒体的整个行业的大环境时说起的,Hehe痛斥了现在有不少收智商税的自媒体,比如前阵子挂掉的咪蒙。

 

明明是编辑对行业现状的吐槽,到了纽约客这里就似乎成了日报的“经营理念”了。

 

 

 

 

先抛开《纽约客》这篇断章取义的报道。

 

我想聊一下最近的事儿。

 

最近,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自发走上街头和港毒势力对抗。唱起国歌来标明自己反暴力,反分裂的态度。

 

很多西方媒体的记者穿梭其中,想采访这些中国留学生。

 

但问的问题,有时候十分刁钻,且暗藏杀机。

 

1. “你家里花了很多钱送你出国留学的吗?

 

如果你回答是,他们可能会这么写“这些孩子来自中国巨富家庭,对中国的问题可能不太了解”

 

2. “你觉得人应该有游行抗议的自由吗?”

 

如果你回答是,他们可能这么写“中国留学生认为香港人的抗议游行是正当诉求”

 

3. “你有被游行的人施加暴力吗?

 

如果你回答“没有”,他们可能这么写“中国留学生认为香港的抗议游行没有暴力”

 

 

 

 

 

 

 

 

2012年美剧《新闻编辑室》热播时,美国新闻界正处于一个相当“急躁”的环境——

 

和今天的许多中国媒体一样,追求明星热点,娱乐八卦泛滥,没有人愿意报道矿工遇难,没有人愿意在众多的利益牵扯中寻求真相...

 

(图源:《新闻编辑室》)

 

对于任何一个对社会有理想的人来说,这部剧的确会令人血脉喷张。

 

而塑造“新闻”的过程,也让无数人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明,似乎理想也还有出头之日,正义也会得到伸张。

 

但这部剧也让很多西方新闻界人士不得不承认——

 

《新闻实验室》恰恰不是在说“新闻”本身,而是关于它们如何被制造。

 

 

《新闻编辑室》点出了一个讽刺的事实,现在的电视新闻几乎全部是在办公室内完成的

 

“外面的故事”仅仅用于填补空白,它们被尽可能迅速且廉价的收集完成。这部剧说的是当时美国传统媒体的状况,而如今的情况有所改善?

 

关于“谎言”和“真实”,“欺骗”与“信任”,到底哪个才能让人相信?

 

 

 

 

西方媒体的报道有多客观?

 

号称是“言论自由”的美国主流媒体Twitter和脸书最近因香港问题,而查封了近千个揭露暴徒行径的中国账号。

 

推特官方账号“推特安全”在8月19日发布了一份声明——他们已经暂停了936个在内地建立的推特账号。

 

(图源:观察者网)

 

但推特给出的理由却非常荒唐——这些账号有“官方背景”,通过协调一致的统一行动在传播、放大各种涉港信息;

 

而他们传播的这些信息在破坏香港示威的“合法性”,还“企图在香港播下政治不和的种子”,“扰乱香港政治秩序”。

 

BBC、《纽约时报》等多家外媒在报道中特意强调了“官方散布假新闻”。

 

而这些所谓的“假新闻”都是什么呢?

 

Twitter在官方的回应中举了几个例子:

 

 

诸如此类,和中国政府站在同一立场的爱国人士,都被认为是“不和谐”的种子而被Twitter抹杀。

 

CNN、BBC、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都发文,而所有的题目不加思考的都认为“中国政府在操纵舆论”。
 
 

 

正如美剧《新闻编辑室》中所表现的那样,到处声讨别人的主流媒体如今也迫不及待的追上了热点。
 
 
 
我们以为美国的新闻人是像《新闻编辑室》所说的那种,但现实却是,他们时不时就想搞出一个大新闻。
 
 
看看一组照片就可以明白,其实所谓的“独立、客观”报道总是相对的。
 
 
摄影师Ruben Salvadori报道了以色列士兵与巴勒斯坦青年之间的冲突,图片中战火纷飞,一位青年站在废墟上,保护自己的家园。
 
 
 
但,真实的情况却是——
 
 
全部都是摆拍,这个青年只是受雇于他们的演员而已。
 
 
 
美国媒体还曾曝光特朗普政府随意抓捕移民,甚至连孩子都抓,关进笼子里,引起声讨。
 
 
 
但,真相却是——
 
 
一切都是摆拍,现场只有一个抗议的小围栏。
 
 

 
这种春秋笔法在美国的主流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西方的一众媒体,表面上看独立、客观,为世界发声,报道各国政局。
 
实则都带着有色眼镜。
 
只要是我想报道的,我想听到的,我就报道;
 
不合我意的,我就不报道。
 
就像 这次《纽约客》这篇断章取义的报道。
 
不怀好意的记者,
 
以“你们做的很好,我们想报道一下”开始,
 
以“看吧,这就是家无良媒体”结束。
 
 
 

 

《纽约客》的这个报道也不完全都是断章取义。

 

有些地方的确是日报想表达的意思。

 

比如这一段:“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文章精确反映了留学生们对美国的幻灭”
 

 
这里我们想说,是的!
 
这也是成千上万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想说的话。
 
曾经我们对美国这个国家有着多么美好的憧憬。所以不惜花重金出国求学。
 
但一次次的事件让我们一点点对美国,对西方幻灭了。
 
当一次次枪击声响起,数十条人命被屠杀,却最终无人道歉无人负责时,幻灭了;
 
当全国吵翻天,最终选出一个“推特治国”把国家信誉抛之脑后的总统时,幻灭了;
 
当校园里遭遇一次次歧视,想发声抗议却被学校无视时,幻灭了;
 
当西方鼓励纵容暴乱分子的恶行,却封禁掉说出真相的媒体账号时,幻灭了;
 
当西方媒体谈到世界上任何不尽如人意的事儿,都能拐弯抹角扯上中国时,幻灭了。
 
当我们看到一个不专业不成熟的记者利用《纽约客》这个平台搞出这样一篇断章取义的报道时,彻底幻灭了。
 
 
我们以非常开放的态度接受了《纽约客》的采访,结果却换来这么一篇令人啼笑皆非负面的报道。
 
 
就像当今的中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各国,却常常换来不怀好意的讹诈和欺凌。
 
“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也许我们真的戳痛了某些人的神经了。
 
 
不过很多读者是聪明的,一眼就能看出纽约客那篇文章的问题:
 

 

 

 

 

最后一个评论说的很到位

充满偏见与成见

 

当刘欣大战美国主播的时候

他们说CGTN是中国官媒

话不可信

 

当留学生日报力挺留学生支持港警的时候

《纽约客》给我们扣了个造谣媒体的帽子

仿佛留学生都是被假新闻煽动才爱国的

 

 

 

《纽约客》的记者先给自己定一下一个

“我一定要找到这家是造谣媒体的证据”

的小目标,然后拼命搜集证据

断章取义,给你判个罪名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这世间有从来报道没出过问题的媒体吗?

 

 

人心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任你怎么搬也搬不动

 

 

也就在几个小时之前,日报的主编还做客CGTN主播刘欣的节目,
 
当我们讨论起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时,我们都笑了。
 

 
中国,需要更多的优质媒体去到国际上传播自己的声音。
 
这也是我们的使命之一了。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83岁法官刷屏!找5岁小孩断案,惹哭96岁老人,为何都爱他的任性?
下一篇:买格陵兰岛遭拒? 川普壕气冲天:只是房地产交易!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