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华人 > 侨领 > 正文

继老舍孙中山后,“哑行者”蒋彝成英国挂牌纪念的第三位华人

2019-07-17 11:02  侨报网综合   - 

 

英国牛津一座寻常的爱德华时期公寓楼前,近日挂起政府文化保护机构特批的一块名人故居蓝牌,“蒋彝”两个汉字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报道称,对英国华人社区来说,这块牌匾来之不易、意义深远。因为尽管英国到处都是老房子,街头也常见很多人类近现代史上名人故居的蓝牌子,但是有华人名字的故居纪念牌可说是凤毛麟角。

北京参考消息网16日报道,英国牛津市政府近日专门为与英国颇有渊源的华人艺术家蒋彝特设故居蓝牌,纪念他对英国华人艺术与文学的贡献。据介绍,算上蒋彝,英国一共有3块华人故居蓝牌。此前两块分别是在伦敦西城的中国作家老舍故居和英格兰北部赫特福德郡孙中山故居。如今,牛津有了全英国第3块华人故居蓝牌,上面写道:“蒋彝,艺术家与作家,也称哑行者。”

以“哑行者”为不少英国文化人所熟知的中国艺术家蒋彝1933年抵达伦敦。其后18年,他先是出没于伦敦北城富人区汉普斯特德的文学艺术圈,随后又抵达大学城牛津。1955年,他移居美国;1975年,他重回离开40多年的中国,两年后去世。漂泊半生的蒋彝,最终魂归故乡江西庐山脚下。

1903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的蒋彝因名画家父亲的鼓励开始画画习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许多中国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前来欧美学习,钻研政治、法律、科学与文学,将新思想和观念带回中国。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在学成后返华,但包括蒋彝在内的另一些人士在海外旅居数十年后才最终返回中国。

蒋彝1933年前往英国。那时,伦敦和利物浦已分别有规模不大但十分重要的华人社区。这一群体是在19世纪后期逐渐形成的。

当时的英国社会对华人充满偏见。到伦敦3年后,蒋彝前往大学城牛津讲课。那天正赶上纳粹德国对伦敦实施战略轰炸,他在伦敦北区汉普斯特德的家被破坏。他或许自己也没想到,原本只是在牛津计划短暂逗留,结果一住就是15年。期间,他以“哑行者”为笔名出版了《牛津画记》。

蒋彝的第一本画记出版时正值华人知识分子开始将自己的文化和思想直接介绍给西方受众之时。他笔下的《哑行者》系列,通过华人的视角和笔墨观察英国百态。

善诗文、工书画的“哑行者”蒋彝很快在英国一炮而红,并开始往返于伦敦与牛津之间。

据介绍,蒋彝还出版了一系列儿童书籍,教英国人学习中国书法,还在伦敦动物园画了数百张以中国朝代命名的熊猫——“唐”、“宋”与“明”。

蒋彝:“哑行者”的诗情画意

另据北京《人民日报》2018年9月报道,蒋彝的履历颇有传奇色彩:生于书香门第,受过严格的中国传统教育;成年后进东南大学学习化学,北伐烽烟燃起,毅然投笔从戎;战后从政,因清廉图治、大胆革新而得罪了权贵,愤而辞去官职,自费出洋留学。谁知一去就是数十年。

蒋彝的青年时代几乎是中国古代文人入世遭遇的缩影。陶渊明、辛弃疾、苏轼……都是不得志便寄情山水居游,通过诗文排解忧愁,抒发抱负。而他的旅行,卸下了过往沉重的包袱,不仅足迹遍布世界各国,还写下了丰富多彩的游记,以一颗赤子之心,摆脱成见,敏锐地观察自然与人心的美。

蒋彝字仲雅,后来又调侃地改成了“重哑”,自号“哑行者”。留学伊始,他只会五个英文单词,如果没有友人相助,几乎要沉默地处处碰壁。恐怕那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会享誉世界。他以“哑行者”为笔名出版的一系列旅行画记,畅销西方,成为享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堪称“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他的代表作有《儿时琐忆》《爱丁堡画记》《日本画记》《波士顿画记》等,其中,《巴黎画记》今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

怀着自幼积淀的深厚学养与文学情趣,蒋彝以“中国之眼”看世界,致力于发现“各民族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不是彼此之间的差异或者搜奇抉怪”,这就使他的游记与种种“猎奇”“纪闻”区别开来,在描述异国风物时,联结中国文化的精神,旁征博引,润物细无声地娓娓道来。

在伦敦凄风苦雨雾霾笼罩的冬天里,他笑谈《左传》中的“四时六气”,思念家乡凌霜绽放的腊梅;在爱丁堡高高的纳尔逊纪念碑上,他吟起唐代诗人登高望远的名句;在日本佛寺的古树下,他回忆着鉴真东渡的壮举;在曾经倾倒茶叶的波士顿港口,他从一只来自故乡江西的瓷杯,追溯了贸易往来的历史。

行到旧金山,蒋彝将浓雾中的金门大桥认作了中国红。面朝大海和渔人码头,他想起《笑林广记》中一个古老的笑话:河鱼与海鱼攀亲,海鱼到港口做客,掉头便走,说“我吃不惯这样淡水”。中国古人用这个笑话嘲讽主人吝啬,酒水寡淡,而蒋彝从中看到的是一衣带水之间的不同生活方式:如果人类也像鱼一样偏狭,生活该多么无趣!

所以,他入乡随俗,随遇而安,抛开旅行指南,全身心体会人情物理的共通之处。“哑行”是无奈的自嘲,更是心怀敬意安静观察的隐喻。

除了清新而富有情趣的类比,蒋彝的“哑行”还有另一项创举:诗书画结合的形态。他的游记,皆名为“画记”。语言是情感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国界民族的区别,而绘画没有。用线条来表现事物的形态,人人都心领神会,可谓能跨越一切障碍的沉默的“语言”。中国书法与绘画本自同源,即使不会读解内容,也能欣赏笔墨疏密有致、线条游走自如的美感。

在旅途中,蒋彝一路写生,一路口占,它们后来都化作了游记中的精美插图:一部分是笔法中西结合的写意绘画,另一部分则是用各种书体题写的即景诗词,配上英语译文,不同母语的读者见之都能眼前一亮,会心微笑。在巴黎的塞纳河上,蒋彝看见了绚丽的彩虹,他先将李白的“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译成英文,又用隶书写下了自赋的小诗:

雨倦日再出,悬空挂彩虹。

岂真仙人意,邀我游苍穹。

太白其无忌,今昔各不同。

逍遥逊庄子,行者哑又聋。

所恋在人世,巴黎夕照中。

配上手绘的塞纳河畔一隅小景,中国艺术诗书画一体的传统体现得淋漓尽致。

曾经有读者在巴黎旅行时,特地追随蒋彝的足迹,寻访他游记中描述的景点。将游记中的插图与现实场景比对,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在蒋彝笔下,景物虽然形态忠实于原貌,却常常遵循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原则,多个不同的角度都进入画面。与焦点透视比起来,这种手法更重视“传神”和“写意”,表现画家心中的情怀与对象灵动的生命力。从这一部部“画记”中可以看出,“哑行者”蒋彝历经沧桑,仍然保持着敏锐与包容,他“所恋”的不仅是中外风物,更是无处不在的“人世”,无论朝霞还是夕照,天涯共此时。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罗淑华:资深社工 30年保护儿童
下一篇:方丽娜:异军突起的欧华作家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