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9所副所长 李红卫:我们这次在世界上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比如说伞性结构支撑,把这么大的反射体撑起来,这个反射体重、大,光反射体就达450吨,我们采用整体吊装的方式来进行。
经过一个多小时,反射体整体吊装成功完成,后续还将进行天线主体的完善和设备的调试。相比于探月工程最长40万公里的数据信号接收距离,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最远将接收来自4亿公里外的数据信号,距离增加1000倍,也给数据接收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 李春来:从火星来的信号衰减非常厉害,没有这个大口径的天线,就不能完成数据接收的任务。我们在最远的时候,很可能还得加上密云的50米天线和40米天线,昆明的40米天线,四个天线同时接收数据,然后合成,才能完成火星探测数据的接收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