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财经 > 科技 > 正文

中国航母编队再赴太平洋 日本军方全程跟拍

2021-04-05 12:17  侨报网综合   - 

【侨报网综合讯】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4日通报,中国海军辽宁舰航母等6艘水面舰艇通过冲绳岛和宫古岛之间的海域驶向太平洋。据悉,这已经是中国海军舰队连续第三年经宫古海峡远赴太平洋训练。

6舰远航 除了辽宁舰,首艘055型万吨大驱也去了

北京《环球时报》援引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的通报称,日本海上自卫队于当地时间3日上午8时左右,在日本长崎县男女群岛西南方向470公里海域处,发现包括辽宁舰在内的6艘中国海军舰艇向东南方向航行。

据通报,6艘军舰中,除辽宁舰之外,还一艘仁海级导弹驱逐舰,两艘旅洋III级导弹驱逐舰,一艘护卫舰,以及一艘作战支援舰。它们分别是中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号”、052D型驱逐舰“成都号”“太原号”,054A型护卫舰黄冈号,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号。随后,这6艘舰艇南下,经过冲绳本岛和宫古岛之间海域,向太平洋驶去。

日本方面,防卫省自卫队从佐世保基地派出了海上自卫队第4护卫队群第8护卫队的“凉月号”驱逐舰、鹿屋航空基地第1航空群所属的“P-1”海上巡逻机,以及那霸基地第5航空群所属的“P-3C”反潜机“跟拍”中国航母编队,进行情报收集和警戒监视。不过日本军方未能成功拍摄到“太原号”导弹驱逐舰的图片,在通告中留下“照片缺失”的字样。

 

日本自卫队的跟拍下的中国航母编队照片。(图片来源: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推特)

中国海军近年来频赴太平洋训练

近年来,中国海军辽宁号航母编队已多次进入太平洋水域。《解放军报》早前报道,早在2016年12月,中国海军发言人梁阳就曾对外透露,解放军海军辽宁舰编队于当月24日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远海训练。中方强调,这次训练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组织实施的。

据悉,那是辽宁舰首次出远海训练。当时,日本统合幕僚监部也首次确认并拍到了辽宁舰的动向。

另据中新社消息,2018年4月20日,由辽宁舰和数艘驱护舰、多架歼—15舰载战斗机、多型舰载直升机组成的航母编队在巴士海峡以东的西太平洋某海域,与扮演蓝方的导弹驱逐舰济南舰、长春舰展开“背靠背”综合攻防对抗演练,实兵检验航母编队远海体系作战运用。

同年5月,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任国强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辽宁舰航母编队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2019年中国舰队再次选择了穿越宫古海峡。当年6月,NHK援引日本防卫省消息人士称,中国辽宁舰于11日早穿过宫古海峡,从东海进入太平洋。NHK当时称,虽然此次辽宁舰并未进入日本领海海域,但该航母上一次通过此海域进入太平洋还是3年前的2016年12月。

去年4月中旬,中国海军新闻发言人高秀成又公开透露,根据年度计划安排,中国海军组织辽宁舰航母编队跨区机动,于当月13日前后航经宫古海峡、巴士海峡,到南海有关海域开展训练。高秀成重申,这是年度计划内的例行性安排,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今后中国海军仍将按计划常态组织类似演训活动,加快提升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

为何远赴太平洋?出岛链后,训练环境接近实战

中国军方为何要远赴太平洋训练?2016年底辽宁舰编队出远海赴西太平洋时,北京知名军事专家尹卓就曾告诉人民网,辽宁舰编队赴西太平洋海域开展远海训练非常重要。首先,舰载机队伍规模(当时)已接近一个团的编制,警戒直升机、搜救直升机、反潜直升机都参与训练,组成舰载机队伍的整体作战能力;其次,训练中有红蓝双方的对抗,说明已经从技术训练进入战术训练;此外,训练还涉及高难度项目,如空中加油等。

“出岛链训练,水平确实提高了。”尹卓当时说,出岛链以后,海况比在岛链内恶劣,舰载机着舰难度更大。此外,还有可能被美日本飞机跟踪监视,电磁环境较复杂,所以,整体训练环境接近实战。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海上动作,4月4日晚些时候,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再次发布信息,一架中国运-9巡逻机当天在东海和太平洋水域上空飞行,并发布了飞行轨迹示意图。日本自卫队紧急出动战斗机应对。

近期,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列岛)主权问题仍存在争议之际,美日军方拟有所动作。3月下旬,美日首次“2+2”会谈结束数日后,日媒就曝出,日本和美国已开始商议在钓鱼岛进行大规模演习的事宜。

《日本新闻》称,日本自卫队和美军将举行联合演习,针对钓鱼岛的“突发事件”做准备。报道还称,美日在钓鱼岛海域的联合军演其目的就是为了针对中国,是为了“遏制中国侵入日本领海”。

 

台北《旺报》分析指出,美日若真登上钓鱼岛军演,将是近年来对中国主权的最重大安全事件。(完)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去世
下一篇:俄罗斯微生物实验提示需对航天器内外更严格杀菌消毒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