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为研究对象发表的首篇学术成果《嫦娥五号年轻玄武岩的年代与成分》,于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该研究成果证明月球在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使目前已知的月球地质寿命(29亿年)“延长”约10亿年。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刘敦一研究员与Alexander Nemchin教授,第一作者是车晓超博士。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刘敦一研究员和地质所海外高级访问学者澳大利亚科廷大学Alexander Nemchin教授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在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样品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团队对嫦娥五号月球玄武岩开展了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研究,为完善月球演化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媒体报道,《Science》杂志现在每年大约要收到约1.4万份论文投稿,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能够发表的不足10%。
刘敦一:这是我们坚持的理念,是一种格局,和这次取得重大成果也是有联系的。在科学领域,国际合作很重要,我们坚持科技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成果属于国际团队的每位成员。但首先要感谢航天人,月球采样返回,让我们国家有了自己的月壤可以研究,现在有了成果,没有辜负他们的辛劳。
刘敦一研究员在SHRIMP上开展定年分析工作
关于国际合作,我们团队自2007年起便与国际知名学者合作开展月球样品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完成了阿波罗(Apollo)12、14和17号样品的年代学研究,厘定了月球多起重大天体撞击事件的年代。科学没有国界,我们将按照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要求,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享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珍贵的科学数据。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我们发现,(举个例子)在这块粒径500微米(0.5毫米)的玄武岩岩屑上,可定年的磷灰石粒径普遍在5~10微米之间,只有头发丝直径的十几分之一,可以说非常小,这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基本达到了仪器探测分析的极限。但最后,我们得到了“月球直至19.6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这一重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