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财经 > 科技 > 正文

DeepMind又放大招:用AI控制核聚变反应登上《自然》

2022-02-18 14:26  澎湃新闻   - 

在巨大的热量和重力下,太阳核心中的氢原子核相互碰撞,聚合成更重的氦原子,并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能量。数十年来,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探索通过形似甜甜圈的托卡马克装置,约束等离子体,从而达成可控核聚变的目的。如何有效控制等离子体,是通往核聚变的关键。
 
“我们需要加热这些物质,并使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便从中获得能量。”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离子体中心主任Ambrogio Fasoli说道。
 
要实现核聚变,必须满足三项条件:极高的温度、足够的等离子体粒子密度以及足够的限制时间。这正是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2月16日,题为《通过深度强化学习对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进行磁控》(Magnetic control of tokamak plasmas through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的论文登上《Nature》,该研究由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离子体中心的物理学家合作完成。
 
在超过1亿℃的环境下,氢过热成为一种等离子体状态。没有任何材料可以控制这样温度的等离子体,但在托卡马克装置中,强大的磁场使等离子体悬浮并固定在托卡马克内部,迫使其保持形状并阻止其接触反应堆壁(接触反应堆壁将冷却等离子体并损坏反应堆)。
 
在曾经的控制方法下,想要产生更高能量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物理学家也不敢轻易作尝试。Deepmind做的事就是训练AI学习精准控制托卡马克内包含等离子体的磁场。
 
“这使我们能够推动事情向前发展,因为我们可以承担原本不敢冒的风险。” 参与该项目的瑞士等离子体中心科学家之一Ambrogio Fasoli表示,“我们正在尝试的一些等离子体形状正使我们非常接近系统的极限。在这样的情况下,等离子体可能会崩溃并损坏系统。如果没有对人工智能的信心,我们不会冒这个风险。”
 
精准控制等离子体需要不断监测和操纵磁场。“托卡马克越复杂,性能越高,就需要越来越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来控制。”圣地亚哥能源研究中心科学家Dmitri Orlov接受《Wired》采访时表示。
 
要实现这个目标,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在核聚变装置(托卡马克)中实现对等离子体的自主控制的AI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准确捕获真实托卡马克装置中存在的所有变量,以及在不到50微秒(5000万分之一秒)时间内做出决定
 
研究团队用一个大型神经网络每秒对90种等离子体的形状和位置完成一万次训练,从而不断对磁场变化如何塑造等离子体进行长程预测(longer-term prediction),并相应地调整19块磁铁的电压。然后用这个神经网络来训练一个小的系统,学习执行第一个网络所推荐的最佳决策。这样就可以即准确,又快速。
 
“这是迄今为止强化学习在现实世界中最具挑战性的应用之一,”DeepMind研究科学家Martin Riedmiller表示,“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解决了聚变问题。它所代表的……是我们理解如何设计新的灵活托卡马克控制器的重要一步。”
 
在创造了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AlphaGo之后,DeepMind进入大众视野。此后,它还推出通过基因序列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AlphaFold。
 
“当今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很少能简化为一小组优雅或紧凑的公式,由一个人或一个小团队来解决,”DeepMind 的研究科学家Jonas Buchli曾表示,“我们相信,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力的倍增器,它开启了新的探索领域,使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潜力。今天,人工智能系统变得足够强大,可以应用于许多现实世界的问题,包括科学发现本身。”
 
这不是第一次使用AI控制核聚变。自2014年以来,谷歌一直与聚变公司TAE Technologies 合作,将机器学习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聚变反应堆——加速实验数据的分析。英国联合JET(Joint European Torus)聚变项目的研究已使用AI来尝试预测等离子体的行为。这个概念甚至出现在2004年的《蜘蛛侠 2》中,反派奥克博士创造了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由大脑控制的外骨骼来控制他的实验性聚变反应堆。
 
近日,JET在持续5秒的核聚变实验中产生总共59兆焦耳的能量,大幅刷新其在1997年实验中创造的纪录。这项成果将对仍处于建造中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维珍银河再次开售太空游“船票”:45万美元旅程约90分钟
下一篇:2022年太空很忙,全球将迎来这些航天大戏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