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俄罗斯8月11日宣布注册了全球首款新冠疫苗“卫星V”。不过,由于其并未按惯例与国际同行分享Ⅰ/Ⅱ期的试验结果以供应证,因而尽管其宣称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世卫组织并未对此表示认可。
通常而言,“发现和临床前阶段”和“临床阶段”是病毒疫苗研发必须经过的两个重要测试阶段,每一款候选疫苗都需要成功通过每一阶段,才能进行下一阶段。
如果所有这些试验都表明疫苗有效且安全,则必须对数据进行独立评估,并由每个国家的药品监管机构批准出售该疫苗。根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6月30日发布的新冠疫苗指南,新冠疫苗的有效率至少达到50%才能获得批准。而我国8月出台的对新冠疫苗有效率的标准是“最好能达到70%以上,至少应达到50%”。
从原理和技术工艺上分类,目前正在研发中的百余种候选疫苗,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灭活病毒疫苗、蛋白质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
最传统的灭活病毒疫苗,研发的工艺路线比较成熟,但是在生产上需要培养大量病毒,对实验室防护等级要求较高。我国疫苗研发团队使用的技术路线大多为灭活疫苗。
英国政府也不甘示弱,英国政府疫苗工作组负责人凯特·宾厄姆表示,该国的目标是至少达成八项交易——对四种主要疫苗技术(核酸疫苗、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病毒疫苗和蛋白质疫苗)各达成两项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