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袖雅物 清风徐来(工匠绝活)
【绝活看点】
16道工段、145道工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折扇工序繁琐,尤其考验刀工,一刀偏差便前功尽弃……“80后”匠人李道良不仅继承传统技艺,掌握全套荣昌折扇手工技艺,更大胆创新,改良工具,打磨出一件件精美的折扇工艺品。
“唰唰唰”,指尖握着竹片,刀锋滑过,细碎的竹屑从掌中簌簌飘落,李道良(见图)头歪斜,眼紧盯,手指在扇柄的边缘摩挲,足够光滑;再挥动几下扇柄,硬度合适!他终于放下手中的工具,露出满意的笑……
圆头、短柄、长刀……两米见方的工具台上,散落着十几种不同样式的刀。“做荣昌折扇,费刀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折扇工艺复杂,背后是从取料到成扇的16道工段、145道工序。一般来说,两个月方能成一扇。
走进重庆市荣昌区昌元街道,树林掩映处便是他的折扇工作室。一大早,记者走进工作室,却没看到李道良,原来他跑去“敲竹子”了。“向阳,脆生生。”竹林里,李道良边敲边听,选了竹子背回家,料头就定了。
快刀、割青、分片……只见他拿起圆头小刀,分割扇骨,在桌面依次排开。“不是每一片扇骨都能用。”李道良介绍道,挑扇骨最考验眼力,要分析纤维走向、颜色、厚薄……扇骨不统一,即使扇面再好看,也称不上荣昌折扇的精品。
接下来,就是最难、最重要的工序——削扇心。“一把好扇骨,要两头宽、中间窄。”跨上长条凳,双手拿起50厘米长刀,“咔嚓咔嚓”,几刀下去,扇骨就有了弧度。尚未来得及细看,只见他又换成了短柄刀,挨个打磨。鱼尾、水波浪、花排、花瓶……扇片的形状不同,但腰节必须一致。
考验一位折扇匠人,主要看刀工。“下刀要稳,稍微偏锋,就得重做。”这门手艺,李道良从12年前开始练。最初半年,李道良不敢用好的竹料,每天拿着师傅做剩下的边角料练习,一周能练废几千片扇骨。有时晚上吃饭,拿碗、捉筷,两条胳膊都在发抖。“做扇子,就是手上功夫,没啥子诀窍。”李道良笑着说。
透过阳光,扇骨如玉,片片宽度不差分毫。折扇小,却处处精巧。若要人拿着舒服,需要扇柄光滑,弧度适宜,分量相当。这全指着李道良的指尖技艺 “削纸口”。刀工不难,却耗心力。每个竹片的纹理不同、形态各异,采用机械化处理,很容易损伤扇柄,这便需要折扇匠人手工打磨。
学机械出身的李道良喜欢琢磨,“你瞧,这是我改良的‘马脚’。”一把折扇开合自如,扇骨间距不差分毫,靠的就是如指甲盖大小的“马脚”。工作室里,类似的模具不少,钻眼、打磨、雕刻……在李道良巧妙的心思下,工具有了细微变化,让成品折扇愈发精美。“模具只是辅助,关键在手。”
敷上扇面,再按照扇骨宽度,一一折起。等到漆、刁、嵌、刻、烫花、小磨、铁金、银粉写画等技艺完成,一把折扇才算完工。“荣昌折扇以‘柔、轻’闻名。”李道良说,扇面如同水波,柔软而有律动,静坐室内,轻摇折扇,感受到徐徐而来的扇面清风。
工作台上,模具、成扇、竹片……却独独不见草图,“折扇的模样早已刻在脑子里。”李道良面带微笑,“靠手,更得用心。”
起身握手道别,记者感受到他指间满是老茧,几个刀口刚刚愈合。“做折扇嘛,都是常事。” 李道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一天不摸扇子就手痒,这辈子,我只想干这个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