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使用了午门区域的西雁翅楼、正楼及东雁翅楼三个展厅,分三大主题、18个历史节点介绍紫禁城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概况,观众从西至东,漫步256米,可以领略紫禁城的‘时’‘空’。”策展团队工作人员张杰说, 这里只是序言,整座紫禁城就是一个巨大的“展厅”,观众还可以在里面找到9处‘地标’建筑完成打卡,边走边看,领略这座城独特的魅力。
紫禁城宫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2020年,宏伟的宫殿群建成已整600年。谁还记得它最初的模样?
这个展厅里,还有部分来自南京的展品。明中都宫城遗址出土的琉璃蹲兽萌态十足,南京博物院藏黄绿琉璃仙人造型婀娜……“这些都算是紫禁城的‘前辈’,希望观众可以通过他们了解这座城的出处。”
太和殿上的脊兽、乾隆皇帝参与设计的金瓯永固杯……午门展厅,一件件重磅展品中,有一件最轻巧的展品却格外引人关注。这是一片纱,学名漆纱。1773年,南方匠人们同心协力织造好十余片漆纱,千里迢迢送入故宫,成为符望阁里“纱窗”。“展出的漆纱就是其中一片。这是它在二百多年来首度与公众见面。”策展人说,因其脆弱的表面状况,以后恐怕也不容易再有机会公开展出了。
“每一层的匠人不仅要手艺精巧,而且彼此要配合得天衣无缝。”策展人直言,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未能实现对其工艺的彻底理解,更难以原样复制。“但是我们还在努力,希望早日通过科学研究的方式恢复这项失传的技艺。”
“倘若您在散氏盘上打破一角,或者在三希帖上扯下一条……拐脚的老太婆可以拿起桃树杖打你,污泥满面的小孩可以咯出口沫唾你。然而你还是这一切东西的主有者,不过你没有损毁无论那一样东西的主权。”东雁翅楼展厅,一张1925年10月12日的老报纸在展板上亮出来。此时,紫禁城作为一座博物院正式开放两天了,民众成为这座城和城里古物的新主人。
展览幕后:600年大展如何选角?
午门和东西雁翅楼三间展厅里,1420年、1535年……600年以18个“高潮年份”呈现,展柜里一砖一瓦、一纱一杯,背后讲述的是宫殿的记忆,代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高技艺。甚至观众低头,都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中轴线”在西雁翅楼展厅铺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