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两百岁土楼重焕生机 变身书屋藏书上万册
从高处看,土楼如同一座香炉。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南安码头镇码头村的褚荷雯同学来到位于康安村的康安土楼书屋看书。她惊喜地发现,书屋新进了不少书籍。原来,“五一”前夕,4月27日,“李建超先生捐赠图书项目”负责人李万祥教授将价值10万元的2990册图书捐赠给康安土楼书屋。加上这批捐赠,去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康安土楼书屋已有1.3万册藏书,每个周末、节假日,它们静静地等待周边学生和村民的到来。这座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圆形土楼,曾一度坍塌废弃,为何如今重获新生,变身书屋?近日,记者前往走访一探究竟。
□记者 陈灵 黄耿煌 文/图(除署名外)
曾年久失修坍塌废弃 海内外宗亲筹资翻修
进入康安村,沿着乡间小道再行驶一小段路,一座圆形土楼出现在眼前。墙体由灰色的石砌和黄色的土夯部分组成,一扇扇曾经的瞭望窗嵌在土夯墙面上。远远望去,土楼犹如一个圆形香炉。走到辉绿岩砌成的圆门前,可见门匾镌刻“宏康保裕”四个大字,两边署有“辛酉年”“孟春立”小字。从大门走进土楼,内有圆形天井,抬头一看,土楼为两层结构,书屋便设立在二楼一侧,一楼和二楼其他区域则是康安村的老年人协会活动场所。
“土楼周长100米,高度10余米,每层原有22个房间,房前有环廊通道,二楼外墙筑有22个小窗,作为瞭望防盗的枪眼。”书屋管理员陈春源是一名文史爱好者,他向记者讲述起土楼的前世今生。据传,当年住在康安的陈氏人丁不过百,陈氏先人便请来地理先生看风水。对方说,此地是网穴,灵气被罩,唯有建座圆形土楼,一如香炉,祈求皇天保佑,人丁方能兴旺。于是,陈氏先人就地取材,上山伐木,采石砌基,用土夯墙,建了这座土楼。土楼建成具体年份无从考证,他根据建土楼的传说与族谱人口数据,推测土楼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辛酉年,距今约220年。
“这里曾经年久失修,部分区域甚至坍塌过。”他说,因此,曾经居住在此的十来户人家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陆续搬走。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海内外宗亲筹资翻修土楼,这里便成为康安村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场所。
陈春源正在整理书籍
热心乡贤助力筹建书屋 惠及周边学校及村庄
陈春源是土生土长的康安村人,近年来他愈发认为,比起手机等电子产品,阅读更有利于拓宽农村孩子的视野,但附近缺少供孩子们阅读学习的场所。码头镇一艺术培训机构老师黄小加常带学生到土楼阅读、写生,他说,附近也少有对外开放的大型书店,孩子们虽然可以网购图书,却难找到一处有良好环境和阅读氛围的地方一起看书、交流。
康安土楼楼内空间大,周边又有码头中心小学、汤滨小学、南安成功中学等学校,是否可将其一部分区域改造作图书馆?陈春源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康安村两委十分支持,并提出负责书屋水电费和日常卫生。去年5月,陈春源开始着手筹建书屋。旅港乡贤陈裕厚得知此事后,先后捐赠20余万元用于书屋建设及7000余册图书。在筹建过程中,又有爱心人士陆续捐赠书籍3000余册。去年10月,康安土楼书屋正式对外开放。
记者看到,书屋面积约230平方米,装修呈古建筑风格,阅览区铺设木地板,明亮舒适,墙上写着“愿你同我享受阅读的快乐”“博学启智 厚德载物”“一路相随 伴你成长”等蓝色发光字。桌子旁的栅栏和柱子上有绿色植物,还挂着心形小牌,上面写着“学习很苦,坚持很酷”等鼓励话语,十分温馨。书籍分门别类,井井有条。此外,书屋还配有洗手间、饮水台等。
小志愿者协助管理 将引入党史教育书籍
如今,书屋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对外开放。陈春源拿出厚厚一沓借书卡,一人一张,细数一番,光康安村的便有100多张,还有新汤村、码头村、美岭村、刘林村、丰联村、杏东村、南冬村等来自多个村庄的孩子和村民来此借书。
和陈春源一样,经常有志愿者来这里帮忙。“今年年初的寒假,我20岁的大儿子陈铭在书屋做志愿者协助管理,平时的周末和节假日,则是读初二的小儿子陈景贤在做借还书登记和图书整理。”他笑着说,寒暑假还会邀请大学生志愿者来书屋辅导功课等。
“码头镇是著名的侨乡,为了弘扬华侨爱国爱乡精神,书屋有《南安侨亲故事》《南安华侨史料》等书籍供读者阅读。”他说,书屋也响应号召,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将引入一批主题鲜明、内容翔实、可读性强的红色经典读物,助力党史知识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