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人文学会讲座,毛铭博士讲述佛教文化的传播历史。(视频截图)

【侨报纽约讯】佛像东渐是指佛像艺术从北印度诞生之后,经过中亚、新疆、河西走廊,向中国北方传播的过程。这是丝绸之路上一场里程碑式的文化互动,地理上跨越欧亚万里,时间上持续千余年,融合了印度、希腊、波斯中亚、草原、汉唐几大文明。华美人文学会7日晚特邀西北师大敦煌学院教授、原敦煌研究院研究员、“玄奘之路”上发掘与守护佛寺与壁画的学者毛铭博士为纽约的观众做“玄奘之旅——佛像东渐五部曲”专题讲座。

毛铭博士在讲座中追随玄奘取经之旅的足迹,以考古人的视角,和听众分享了佛像东渐的五个链点,包括北印度犍陀罗遗址、中亚铁尔梅兹佛寺群、新疆克孜尔石窟、河西敦煌石窟,以及中原北方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青州佛寺。她也分别描述了丝路佛像艺术的五种风格——阿波罗式的佛陀、贵霜王子式的佛陀、于阗凹凸法、吴带当风和曹衣出水。其中敦煌佛像便属于“吴带当风”风格,云冈龙门和山东青州佛像则是“曹衣出水”风格。

毛铭表示,佛像东渐的过程也是东西方文化随着古代帝国征战和贸易往来而相互传播和影响的过程。其中2000多年前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对佛像最初在北印度的诞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地的佛像遗迹均透露着希腊文化的痕迹和风格。亚历山大的东征同时也在中亚地区掀起了一场希腊化运动。在那之后,佛教文化逐渐在古丝绸之路沿线传播开来,各地的佛像造型也不断演化,融合和反映了各地的文化元素。到了中国唐代时期,僧人玄奘独自一人历时17年前往印度取经,对佛教传入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此外,毛铭博士也提到了自己和同事在阿富汗等中亚地区考古的经历和趣闻。当晚讲座由人文学会主席何勇博士和项目负责人刘畅主持。

毛铭是杭州人,拥有伦敦大学艺术考古博士学位。曾担任伦敦大学《中亚艺术考古》学刊编辑、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并为大英博物馆讲授过“被遗忘的丝路:中亚五国”课程。现为西北师大敦煌学院教授、《中国国家地理》专栏作家。有学术著作两百万字,获奖著作有《榴花西来》、英国牛津版《世界艺术地图集》之中亚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编《走向盛唐》之丝绸卷等。她的《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等五本中亚考古译著曾被入选2018年当当网学术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