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座主要分为两种,一为低矮的束腰须弥座,一为覆莲座。前者大概是平城地区最早的束腰须弥座,在云冈早期的昙曜五窟龛像中都是佛像直接坐在龛底,到云冈第二期第7、8窟开始出现须弥座,如第7窟主室东壁第三层南龛和西壁第三层南龛,但大部分龛佛像无座。云冈从第9、10窟开始,龛像普遍流行须弥座。不同的是,石椁壁画束腰须弥座在龛下,龛柱立在座上,而第7窟则是佛座在龛内。后者覆莲为单瓣,莲瓣内勾线,表现手法与炳灵寺第169窟西秦壁画无量寿佛说法图中的佛座一致,但炳灵寺西秦壁画佛像均露双足,而此只露右足。在云冈早期洞窟中并不流行覆莲座。
椁门两侧的护法门神形象,有圆形头光,表现了神格的特征,脸庞浑圆,披巾从头后绕双臂下垂,上身袒露,下身着短裤,双手置于腹前,赤足。最引人注目的是竖起的尖耳朵和披肩的卷发。无独有偶,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甬道东壁中的神像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图七),该神像卷发披肩,尖耳竖立,佩戴耳珰,眉心间有一目,上身斜披络腋,下身着犊鼻裤,赤足,左手持一黑色长柄锤,右手持一长杆兵器。墓葬年代被认为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服制前的太和时期,绘画风格与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大同智家堡北魏墓石椁壁画不同,外来特征明显。这种尖耳朵的样式,从新疆吐鲁番吐峪沟石窟西区北部新发现的NK2窟中心柱后甬道前壁上方的神像中也可以看到(图八)。该神像头束蘑菇形发髻,长发披肩,尖耳,戴耳珰,双臂张开,下身着短裤。据研究,洞窟的开凿年代约为5世纪。
2.绘画技法
三 石椁所反映的丝绸之路佛教石窟的影响
大代皇兴三年(469年)岁在己酉丁卯朔辛酉。幽州燕郡安次县人韩受洛拔妻邢合姜,定州涧河郡,移到苌(长)安冯翊郡万年县人。邢合姜年六十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