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适逢中新建交30周年,上博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黑石号”沉船文物展,这是继2019年上海与新加坡开启全面合作新机制之后,进一步深化人文艺术方面的互通互鉴。展览共展出248件/组文物。
印象派在西方美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而莫奈的《日出·印象》作为印象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更是承载了人们对绘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这是《日出·印象》创作150年来首次亮相中国。展览共展出47件印象派和当代作品。
展览是继2019年英国大英博物馆“爱与焦虑”爱德华·蒙克特展之后,规模最大、作品最完整的一次以蒙克原创版画作品为主的展览。展出从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画创作直到其生涯晚期的绘画作品总计53件,创作时间跨度长达30年。其中包括珍贵的1895年石版画,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呐喊》。
今年,时值吴昌硕与浦东结缘130周年、上海浦东新区成立30周年,该展览不仅是为了致敬艺术前辈,也是进一步对“海派”文化梳理与发展的需要。展览以上海吴昌硕纪念馆藏品为基底,汇集书画、篆刻作品及实物、文献书籍共一百余件套,其中不少作品和资料尚属首次展出。
展览展出书画和大漆作品共计20余件。在其后的“偶然之间”不“偶然”——画与漆的跨媒材对话上,有关学者就江南生活与当下的跨材质“跨界”对话进行了阐述。
展览展出了《小船》、《无题》、《等待假日》、《爱的记忆》等不同年代的赵无极版画作品共35件,以时间跨度的形式将作品分为3个板块,呈现其抽象艺术作品。
以“风雨来时路、起落自有时、岁月忽已晚”三个单元呈现。此次展出的150余件作品全部来自于朱怀新家属的捐赠,透过作品我们可以感悟到朱怀新五十年的时间里,面对时代的剧变和家庭困境,坚持不懈的创作和自我风格的完善。
法国知名设计工作室M/M (Paris)的中国首展“M/M上海制造”占据了整个七楼展厅。展览通过呈现百余件作品,回顾其30年设计生涯,探讨设计如何在不同的语境里被转译与重释。
公园对于绝大多数在城市中长大和生活的人来说,往往具有非常特别的记忆和感受。作为一个影像展,本次展览作品所使用的媒材不仅包括摄影和录像,同时还有声音、装置、多媒体等其他类型。
德国艺术家安德烈·布特兹(André Butzer,生于1973年斯图加特)在中国大陆的首个机构个展。展览将呈现布特兹25年来的实践成果,围绕其最为人熟知的卡通形象与色彩风暴展开,为中国观众带来他最新的系列创作。
上世纪,月份牌广告画曾一度成为主要的传播手段。此次展览展出超过100件月份牌原稿画及旗袍服饰,以现代化的展陈方式和沉浸式的场景体验,还原百年前的上海时代风尚,致敬中国商业美术先驱。
“时间剧场”是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它呈现了诗人翟永明四十年的创作:文字的和图像的,以及社会的。翟永明更愿意称其为“剧场”,这是因为在今天,人们的生活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的表演空间,不管愿不愿意,人们都在各个社交频道上表演。
此次展品和诸多书法作品、未刊文稿、书件等,有首次公开的潘伯鹰《赠鸥邻仁弟诗》、谢稚柳《故人潘伯鹰赠宝驯同志诗》二件,其他如潘伯鹰书《却曲翁笔乘》、《观古记余》及《象罔收遗》手稿,《陈仲恂先生诗稿真迹长跋》册页,《钱君匋、刘小晴、林曦明、许宝驯、吴建贤、方传鑫等题长跋》手卷等,还有记实《上海文物保管会》小楷镜片,章士釗致殷德贞信札,潘伯鹰致曹聚仁、吕贞白信札等
六合:青年艺术家联展
展览展出周隽、徐晨、徐旭峰、周全、庄颖和杨怡六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与往常作品为悬挂式的展览不同,此次展览是在一个洞穴式的西班牙风弧形空间,他们将自己的作品与各式老家具混搭在一起,观众会在弯角处与偶然和惊喜不期而遇。
伊戈尔,生于1958年,意大利漫画界最重要的漫画作者之一,同时也是音乐家、导演、实验家。展览分为“从那不勒斯到纽约的黑色漫画”、“传记小说”、“历史小说”、“记忆路线”4个主题板块,共展出11组漫画作品,共同构建了伊戈尔极具风格化的艺术脉络。
此次展览分为三个单元,锁定了18个关键年份,回望紫禁城600年历史。展品包括万历十六年(1588)绘成的《徐显卿宦迹图册》、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时的屋脊饰件、乾隆三十八年(1773)宁寿宫花园的漆纱装饰等。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景仁宫正殿展出第一单元,名为“红蓝相映——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瓷”;景仁宫后殿展出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为“五光十色——颜色釉瓷”和“色彩缤纷——各种彩瓷”。共展出文物和标本合计196件套。
展览共分为三个版块:“沉酣矫变”、“雅丽丰繁”、“未竟之作”,皆摘自徐悲鸿评任伯年之语,将分别展示任伯年笔法奇崛、形神兼备的人物,设色雅艳、技法多样的花鸟画,以及多幅被徐悲鸿视作璞玉的伯年遗墨,共计50余件。这些画作都是首度公开展出,也是徐悲鸿一生收藏任伯年佳品的首次集结。
展览共展出玉质礼器、红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贵文物160余件,集中展示了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的红山文化遗址历次重要发现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沟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为首次在辽宁省外展出。在展出文物中,有三件重要玉器最具代表性,分别为玉斜口筒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玉勾云形器。
展出的294件(套)展品中,国博馆藏文物占比超过95%。其中不仅有“南海I号”、“华光礁I号”、“辽宁绥中三道岗沉船”等沉船出水瓷器,还包括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珍品,力求展示从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整体面貌和中国古代瓷器文化的对外影响。
展览精选江苏、山东十余家博物馆数十件青铜重器,既是对地域文明的学术探索,更是在寻求区域协同发展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根脉。
特展以南京博物院馆藏的明清“吴中山水胜景”主题书画为主要展品,那些留存在古画里的吴地美景,至今仍存,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被人们所熟知。沈周的《东庄图》、文徵明的《行草游天平山诗》等重磅级展品均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展览通过梳理黄金制品历史、追溯外来文化影响、探索古代黄金工艺,全面展示中国古代黄金的历史。展览汇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学术支持,并得到山西博物院、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余所文博单位支持。
文人无不爱梅喜竹者。自北宋文人画兴起以来,梅、竹二物备受青睐。此次展览特别遴选馆藏明清以来文人逸士画梅写竹之作约40件。
展出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丝绸之路金银货币700枚左右,其中包括吕底亚、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古波斯、贵霜、古印度、伊斯兰等王朝和地区的珍稀金银货币。
八大山人与齐白石,两位艺术大师之间虽然隔了300多年的光阴,却有着奇妙的缘分与关联。北京画院选取了院藏的85件齐白石作品赴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展出,这是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作品第一次和江西观众见面,其中部分齐白石手稿也是首度面向观众展出。
“超现实派”画家马克·夏加尔的绘画作品中充满了梦幻与神秘:总是在半空中飞翔的或者倒立的人;频繁出现的拥吻的年轻情侣;取材于犹太文化中的屋顶、绿色面孔的人以及驴子;童年经验中的马戏团、婚礼场景与念兹在兹的抽象化故乡……从10月9日起,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廊坊馆开始展出,包含《紫罗兰公鸡》、《恋人与花束》、《俄罗斯的村庄》等经典主题的创作;另有《拉·封丹寓言》、《圣经系列》和《巴黎系列》三个系列百余幅版画作品,共计155件作品。展览横跨1925年到1981年将近60年的时空,展现艺术家贯穿其一生的永恒主题——爱、乡愁以及深植于民族特色的信仰。
阔别5年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馆经过全方位提升后,近日面向社会试开放。开馆后,新的基本陈列展览主题定为“泱泱华夏,择中建都”,并精心挑选的5000余件套精品文物,包括镇院之宝莲鹤方壶、四神云气图、唐朝武则天金简等珍贵文物以及近几年的考古新发现。与基本陈列展同期亮相的还有“明清河南”专题陈列和“国宝特展”,“明清河南”通过文物展示明清时期中原文化的特色;“国宝特展”则实行国宝轮流做庄制,每期一件国宝。据悉,第一件与观众见面的是贾湖骨笛,这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乐器。
今年是龙门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三大石窟分别于1987年、2000年、2001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此次展览通过“鸣沙圣迹 赫赫敦煌”、“塞上皇冠 巍巍云冈”、“中原明珠 泱泱龙门”三个大的板块和主题展厅,对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宏大的规模、丰厚的历史文化、精美的艺术和数十年来的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成果进行充分展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三大石窟首次举办的大型艺术联展。
距今5000年前后,满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向黄河中游聚合。陶寺与石峁,隔河遥望,南北呼应,在交流与碰撞中,共同推进了中华文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成为黄河文明的显著标识。
本次展览共展出湖北随州、枣阳等地出土的历代曾侯青铜器百余件,勾勒出曾国从周初始封辅佐周王朝,到战国中晚期被楚所灭,约 700 年间的历史画卷。
汉画像石集中分布于山东、豫南、陕北、四川等地,不同地区的画像石在题材内容、雕刻技法、形式风格上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展览分“股肱要地”“农耕风貌”“生活印迹”“魂兮归去”4个单元,展出170余件汉代精美文物。
展览由“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三个单元构成,分别展出明代官员服饰、嘉礼服饰和日常起居服饰。30余件明代服饰文物,从礼仪文化、织绣技术等多角度为观众重现“大明风华”。
展览由山东博物馆、青岛市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烟台市博物馆、孔子博物馆、桓台博物馆省内六家博物馆联袂推出,荟萃全省74件/组绘画精品,遴选的全部是元明两代名家的稀世珍宝,一级文物和二级文物出现的比例之高,可谓空前,是全省丹青极品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展示,也是山东博物馆建馆以来绘画展览规模最高的一次,很多特殊的珍贵文物也是极少亮相展出。
来自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的60幅世界顶级艺术典藏在特展厅展出,展品囊括14至20世纪初欧洲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流派的代表性画家作品,艺术家包括提香、格列柯、鲁本斯、凡·戴克、洛兰、伦勃朗、卡尔夫、德·霍赫、华托、布歇、雷诺兹、弗拉戈纳尔、戈雅、透纳、柯罗、毕沙罗、莫奈、雷诺阿、高更等。
展览展出461位艺术家,603件作品,不仅展示已载入世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如罗中立的《父亲》、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同时也呈现过去八十年来在川美学科发展及教学中有着重大意义的案例。
从宋代“万壑松风”琴,到赵佶《腊梅双禽图页》,再到汝窑天青釉莲花形温碗、龙泉窑青釉五管花插等,主办方通过88件/套文物呈现宋朝文人雅士的“慢生活”。这也是继故宫举办宋代苏轼大展后,又一与宋代文化艺术相关的特展。
展览分为“文明初现”“众星璀璨”“群雄逐鹿”“四海归一”四个单元的内容,以14个文明串联,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透过本次展览的157件/套文物精品,共同领略秘鲁古代文明的神奇烂漫与璀璨辉煌。
特展按照主题及年代,选展七十一组(件)院藏精品,内容分成“群芳竞秀”与“女史流芳”两大单元。前者是以宏观的角度,依序展陈自五代迄于近现代的绘画,包括传唐周昉《调婴图》《内人双陆图》、宋代李公麟《画丽人行》以及宋元时期的宫廷后妃画像、明清时期名家笔下的仕女图等。
2020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院藏故宫文物迁存北沟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沟传奇—故宫文物迁台后早期岁月”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展览分“文物迁台”、“典守维护”、“清查点验”,以及“编辑出版”等六大单元,以院史资料室集藏之档案文献及历史影像为主要内容,辅以迁台前贤后人提供之旧照史料,呈现部分故宫文物迁到台湾地区初期的历史经纬。
书法是汉文化圈特有的艺术,长久以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蔚成体系。有关中国书法从古到今发展的历程,始终是大家关心的课题,展览即由此出发,揭示其间发展的脉络。展品包括汉《泰山都尉孔宙碑》、明文徵明《书兰亭序》等。
此次展览为第72届正仓院展,展品共有59件,涵盖乐器、家具、服装配饰、文献经卷、武器、药物,以及日本传统戏剧“技乐”的面具等类别,其中4件为首次展出。重要展品包括嵌有犀牛和狮子纹样的“平螺钿背圆镜”、弓身描绘唐代散乐图的“墨绘弹弓”、结合山水画与金箔装饰的“紫檀槽琵琶”等。
为纪念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 - 1964)诞辰150周年,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大型回顾展“马蒂斯:如一本小说”。汇集马蒂斯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式作品。这是继1970年巴黎大皇宫“马蒂斯展”之后,法国最大规模的马蒂斯纪念展。展览聚集其创作的230余件不同媒介的作品,并以文字和图像的关系作为主要线索,在呈现其绘画作品的同时,让人看到文学给他带来的慰藉与灵感。
2020年上半年卢浮宫有两场大展,据卢浮宫官网显示,这两场特展将推迟至今年10月举办。“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夫”聚焦活跃于文艺复兴时期雷根斯堡的画家、设计师和雕刻师。
展览突出了毕加索对漫画的喜爱,以及漫画中的毕加索形象。作为一个连环漫画人物,毕加索出现在Gotlib、Clement Oubrerie、Reiser和Art Spiegelman的漫画世界里,创造了一种想象中的毕加索。
展览将展出超过250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几乎涵盖馆藏中所有的艺术类型,呈现人类5000年艺术史。
展览将美国现代主义画家鲜为人知的绘画系列“奋斗”重聚展出,这件作品创作于1950年代中期,当时对公立学校种族隔离等裁决对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着眼于女性和有色人种的经历,创作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是该馆首次举办以“北极及其土著居民历史”为主题,通过出土文物、摄影作品、当代艺术作品等,呈现英国收藏的与北极相关的藏品,揭示当地土著居民如何适应气候变化。
这是该馆重新开放后的首个新展,也是20多年来伦敦最大的瑙曼回顾展。生于1941年的瑙曼被认为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其创作媒介囊括雕塑、声音、影像和霓虹灯等。展览从艺术家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早期作品开始,审视其50年的艺术生涯。
重新开馆后,大英博物馆大部分的底层展厅都将开放,围绕底层展厅的一条新的单向参观路线将让观众可以接触到博物馆最具标志性的展品,包括埃及、希腊、罗马、亚述等展厅的9000多件文物。自9月21日后,博物馆将开始重新开放2、3上层展厅。
此次展览主要聚焦于1551年,菲利普亲王(未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委托提香创作7件以罗马诗人奥维德(Ovid)《变形记》故事为蓝本的绘画作品。这7件作品的创作进行了近十年(其中一件未交付),展览将6件分藏于波士顿、马德里和伦敦等地作品聚于一处,这是400多年来它们首次共同展出。
“在远处”借自然表达内在与外在之间的转换和联系。在他的作品中,风景永远不只是背景,它体现了人类的情绪和焦虑,无论身处大自然,还是仅通过窗户或开启的房门感知世界,周围的环境似乎因为吸收了画中人的内心风景,也变得忧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