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守望苏州河③|拂去岁月灰尘,“解封”虹口段历史风貌

2021-04-06 16:48  澎湃新闻   - 

“苏州河”是上海开埠的历史见证,在这条河流的两岸,不同年代的故事像沉积岩一样堆叠。
 
从外白渡桥北岸的苏州河虹口段出发,这里是外滩建筑群的“收尾”与“高潮”。在虹口段大约900米的区间里,就有外白渡桥、上海大厦、河滨大楼、上海邮政总局和瑞泰里,以及四川路桥、乍浦路桥共7幢历史保护建筑,它们因各种原因长期“封印”于城市的发展里。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推出“守望苏州河”系列。本期的讲述者王林,两三年前成为苏州河虹口段项目总设计师,从贯通与释放滨河空间开始,期望重述这一段建筑群被忽视的故事。
 
在苏州河上,一座座桥梁将南北两岸连接起来,静静地注视着流动的河水,来往的交通,城市的变迁。外白渡桥是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前的“最后一座桥”,也常常是人们游览外滩的最后一站。但事实上,沿着外滩历史建筑群走到外白渡桥,这里的故事还没有讲完:桥的另一侧,上海大厦、河滨大楼等建筑沿河而立,它们和外滩的建筑群诞生于同样的时代和背景,却由于种种原因而在时间的推移中越发沉默。外白渡桥老照片

外白渡桥老照片

摄影师陆元敏拍摄的“苏州河”系列中有一批从建筑制高点俯拍河流的照片,受到很多人的喜欢,而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忆道,这样的角度其实与当时苏州河岸观景的局限有关:“30多年前,苏州河边的房子并不高,由于苏州河有很多防汛墙,以平视的角度是很难拍到河面的。我在拍摄时,想将人与河一起拍入画面,这样才有在河边的感觉,因此会寻找制高点。”摄影师陆元敏拍摄的“苏州河”系列中有一批从建筑制高点俯拍河流的照片。

摄影师陆元敏拍摄的“苏州河”系列中有一批从建筑制高点俯拍河流的照片。

摄影师陆元敏拍摄的“苏州河”系列中有一批从建筑制高点俯拍河流的照片。

摄影师陆元敏拍摄的“苏州河”系列中有一批从建筑制高点俯拍河流的照片。

在一张黑白照片中,陆元敏从邮政大楼楼顶俯拍苏州河,大楼上的希腊人物雕塑构成了照片的前景,它们背对镜头,俯视着河岸的船只。如今,邮政大厦前的防汛墙已经经过加宽设计,成为景观区域。这一设计是苏州河虹口段总体设计规划的一部分,该项目总设计师、上海交大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告诉澎湃新闻,防汛墙是阻碍人们看到这一段河岸风貌的一大原因,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把平台加高加宽,如今人们能够轻松地看到苏州河水。摄影师陆元敏拍摄的“苏州河”系列中有一批从建筑制高点俯拍河流的照片,本图片取景自邮政大楼楼顶。

摄影师陆元敏拍摄的“苏州河”系列中有一批从建筑制高点俯拍河流的照片,本图片取景自邮政大楼楼顶。

外白渡桥以北的这一片区属于虹口区北外滩,大约两三年前,上海开启了将北外滩作为城市中央商务区的规划,未来将与外滩、陆家嘴构成“黄金三角”。林立的高楼与不断入驻的企业已经表明了北外滩的潜力,但还需要推动其长远发展的活力。王林告诉澎湃新闻,公共空间和人性化的交流是城市活力的关键;通过释放苏州河沿岸的空间,能够为这个地区带来更多的活力。2019年,王林成为苏州河虹口段项目总设计师,经过研究,最终确立“共享街道”与“河畔会客厅”的设计方向。在她看来,整个改造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将设计强加于空间之上,而是要让这个地区既有的“宝藏”更好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以下为王林口述:
 
被忽视的历史与空间
 
北外滩在一定程度上是后起之秀。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外滩基本上形成了它百年历史的形象;陆家嘴在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开始快速发展。相比之下,北外滩这一块长期没有得到一个强劲的发展。大约在2018—2019年,上海开始考虑将北外滩作为城市中央活动区(Central Activity Zone,简称CAZ)的一个规划。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来说,除了金融、贸易、文化、旅游之外,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人群的活力才是一个地区最核心的部分。基于这一点,我们开始做整个北外滩的规划,思考它作为一个历史地区,未来要承担城市中央活动区“三足鼎立”的一份子的时候,如何被再度挖掘。
 
我们做了整个城市设计的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北外滩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的缺失。我们讲“中央活动区”,最重要的是活力,这个“活力”很多时候都被聚集在楼里,但实际上最具有活力和最代表城市活力的是城市的公共空间,造再多的楼,如果缺少人性化的交流,它的活力都是不足的。这是西方从CBD转向CAZ的核心。
 
第二点,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把街道看成通行的道路,但实际上街道是人群交流活动最重要的一个公共空间。所以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研究,看看如何通过塑造街道空间的人性化尺度来激活这个地方的活力。你看纽约、伦敦、巴黎,人们在城市街道行走得非常舒服。在这一方面,北外滩如何进行塑造,这是一个问题。从1990年代开始,苏州河的整治目标是“水清岸绿有鱼”,到了2000年基本已经达到了。

从1990年代开始,苏州河的整治目标是“水清岸绿有鱼”,到了2000年基本已经达到了。

从1990年代开始,苏州河的整治目标是“水清岸绿有鱼”,到了2000年基本已经达到了,很多房地产开始在这边建起,但是在相当长时间里面,人们忽视了它的景观价值。大家从来没有思考过,其实苏州河的尺度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尺度,非常适合人们漫步。大多数人到了外滩,不会走到外白渡桥,要么是走过去看一眼,看到上海大厦又走回来了。事实上,苏州河虹口段是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一部分,是外滩历史建筑群在北部的一个收尾或者说是高潮。上世纪50年代,上海人拎的一个旅行包,上面就是印着外白渡桥和上海大厦,说明它们曾经是上海的标志。但是,作为反映上海特点的一个滨水的城市工具,苏州河虹口段长期被人忽视,我们进行了研究,原因有这样几点:
 
第一是历史原因。过去苏州河的水之所以会臭,很大程度上与它受到的潮汐影响有关。污水刚刚要排出去,黄浦江就涨潮了又把它推了回来。所以,在综合整治的时候设立了许多河口水闸——水只能从西向东单向流动。除了水闸,还配套了许多市政设施,比如电站、水质监测站等。所以当人们过去的时候,看不到那里滨河的风貌。
 
第二是交通原因。北苏州河、南苏州河都是机动车道,在关注交通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考虑进一步的问题。但当时我们研究下来,整个苏州河北段就一个街坊,建筑的背面就是天潼路,天潼路改造完以后,其实就可以解决这个地方的交通问题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可以释放变成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而且一旦释放,会是非常美的。
 
第三是和防汛墙的高度有关。从路面到苏州河防汛墙的最高高差达到3米,在起起伏伏的路面上,人们有时候像是站在“深沟”里一样,是看不到苏州河的。但是按照防汛要求,防汛墙的高度又不能降低,所以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解决方案。
 
2000年的时候,苏州河达到了“岸绿”的目标,做了绿化带,种了很多树,但是树下是灌木,到防汛墙之间还有一个通道,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夜晚人走在那里,没有安全感。所以这个地方虽然有一个人行步道,但实际上很少人会走。如何让滨水空间的景观与公共功能重现,这是我们研究的问题。北苏州路(乍浦路以西)改造前:柏油路、栈道狭窄、绿化单一。

北苏州路(乍浦路以西)改造前:柏油路、栈道狭窄、绿化单一。

“说出”建筑的故事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在苏州河虹口段,大约九百米长的区间里就有7幢历史保护建筑,包括外白渡桥、上海大厦、河滨大楼、上海邮政总局和瑞泰里,以及四川路桥、乍浦路桥,这些历史建筑的沿街面就占到了三分之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种问题,没有人去挖掘它们,也没有什么商业价值,于是很长时间都被用作仓库。2019年,我在提出设计目标的时候就说道,这个地方公共空间的价值太高了,需要去进行挖掘。外白渡桥全景

外白渡桥全景

和普陀区苏州河畔的民族工业遗产不同,虹口段苏州河两岸的历史建筑建造的时间和外滩建筑群是同一时期,就是外滩的一部分。
 
上海大厦和河滨大楼当时都是高级公寓,是很时尚的地方,那里发生过很多故事。后面的瑞泰里是里弄建筑。上海邮政总局则是市政办公的地方——在历史上,尤其在西方国家,邮政代表着政府的权威。这些建筑都有丰富的历史,但是它的开放度不够,空间本身也很难激发人们去参观的欲望。所以,我们希望保护这些建筑,同时把它们的故事“说出来”。上世纪20、30年代舟楫穿梭的苏州河。

上世纪20、30年代舟楫穿梭的苏州河。

1940年代,屹立在苏州河出口处的百老汇大厦。

1940年代,屹立在苏州河出口处的百老汇大厦。

1959年从观景台眺望外滩。

1959年从观景台眺望外滩。

沿街的空间可以释放出来,变成咖啡馆、糕点店、酒吧甚至是书吧。在贯通的过程中,市政设施是一个压力。原本这里有一个水务局的办公空间,我们对外立面进行了改造,未来会变成一个公共空间。还有一个停车场,原吴淞路闸桥废弃的桥墩,后来我们就把变成一个大平台,就叫“城市平台”。
 
我们的目标在于释放空间的价值,城市更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挖掘,把它的空间和文化“挖出来”,然后以人性化的尺度展现。对于历史的挖掘能够让城市本身变得更加丰厚,而公共空间会培养人的文化气质,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是要表现自己的设计,而是让历史和文化呈现出来,就像是擦去一块璞玉上的灰。
 
“共享街道”与“河畔会客厅”
 
根据我们的研究,苏州河虹口段的交通量并不大,交通问题可以依靠天潼路来解决,因此我们提出了做步行街。但是做步行街的压力非常大,所以当时我提议,借鉴国外的“共享街道:在国外很多地方是走车的,但是道路形式是精致的步行铺砌路面,所以车走到这里会放慢速度。当人和车交会的时候,以人行为主,但必要的交通功能,在交通繁忙的时候,还是走车,等到周末,通过交通管制,这个地方就变成阶段性的步行街,或者说“限时”步行街。
 
整个规划中最核心的是,既然苏州河防汛墙不能变化,我们就把平台提升,把靠近苏州河的平台加高,并且加宽:加高的原则是人们最好能在这个平台上轻松地看到苏州河水,高差之间则用缓坡来解决,保证消防和防汛要求;苏州河北段的宽度在15-50米,我们把车行道变成6-7米,这样整个步行平台大概就有8-42米了。改造后的防汛墙。

改造后的防汛墙。

在“共享街道”的部分,我们提出“简洁大气”的设计定位,并希望能够产生历史感。
 
第一,街道我们用了“弹格路”,以前上海一直铺这样的路,因为当时人们都是坐马车的,“弹格路”是有很多小石块铺就的,稳定性非常好。所以当时我们选择的就是很厚的弹格路,它可以确保车辆、包括消防车的通行,对于人行走又是很舒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道路会磨砺得更加光滑,更有历史感。上海是有历史的,这种老上海典型的“弹格路”既传承历史,又能保证车辆通行,和河边的上海大厦、河滨大楼等欧洲风格的历史建筑。我们铺的还是水波纹的图案,呼应从西向东流淌的风貌协调的苏州河。施工单位一度想铺光面的路,我们觉得不行,它应该有历史感,就好像一直存在哪里一样。我们的目的不是凸显景观有多美,而是让人们欣赏历史建筑,看到美丽的苏州河,和整体环境融为一体。禁机后打造“滨河步廊+共享街道”,柏油路改为扇形弹格石拼花路面,沿河步道拓宽并铺设了防腐木、树阵和休憩设施等,沿路设置了主题景观绿化。

禁机后打造“滨河步廊+共享街道”,柏油路改为扇形弹格石拼花路面,沿河步道拓宽并铺设了防腐木、树阵和休憩设施等,沿路设置了主题景观绿化。

第二,我们希望绿化也是简洁的,选择的是大树,下面铺草皮和一些小的植物加以点缀,让人走到那里能感受到细节,但不会打破整体。
 
第三是灯光,很多灯光设计喜欢照树照人,但是对人来说那其实是很刺眼的。所以我们这次的灯光设计提出的是洗墙灯,照的是沿河防汛墙,即使是照树也是希望灯光隐隐地“躲”在后面。最重要的是,两边除了路灯,有专门为建筑做的灯光照明,在有围墙的一段,我们参考了巴黎和伦敦的古典灯柱,有足够的亮度,但是不会感到刺眼。改造后的“河滨之源”观景平台

改造后的“河滨之源”观景平台

上海大厦前观景平台改造前(原停车场、电站区域) 虹口区供图

上海大厦前观景平台改造前(原停车场、电站区域) 虹口区供图

除了“共享街道”,我们还提出了“河畔会客厅”:在我们的计划中,未来在宝丽嘉酒店门口,会有一个大约400到500平方米的大平台,摆上桌椅,大家可以在那儿聊天喝茶,到了晚上喝点小酒,而且坐下来就能看到苏州河。目前,这个计划是刚刚启动,关于谁来管理和经营这个空间,还在讨论中。北外滩 虹口区供图

北外滩 虹口区供图

有趣的是,在推动这些空间打造的过程中,大家看到了效果,理解了我们的设计,最后,虹口区政府和交警部门经过沟通,决定取消机动车道的交通,只保留非机动车道。所以说,设计不仅会改变人的生活,也会改变人的观念。通过对空间的重新打造,你会发现它的美感。我认为在高品质的城市发展中,将“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把一些交通功能让位给公共空间,这是很有意义的。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韩羽忆《三个和尚》及戏画创作往事(上)
下一篇:盖里历时15年改造费城艺术博物馆,5月开幕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