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西藏藏语电影译制:民族文化交融的一束光

2021-08-08 19:51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拉萨8月8日电 题:西藏藏语电影译制:民族文化交融的一束光

  中新社记者 赵朗

  1947年出生的色曲卓玛如今已经退休,这位74岁的老人曾是西藏第一代电影配音演员,与同辈一道开启了西藏藏语电影译制时代。

  色曲卓玛出身拉萨贫苦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后才有了读书机会。但因要照顾家里,1965年初中毕业后便参加工作,被分到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今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刚成立的译制组,成为一名配音演员。

  “刚成立时只有4个人,导演、配音、机务、翻译等,大家一人身兼多职。”色曲卓玛忆述,“那时录音棚房间简陋,录音时经常把周围的杂音录进去,像鸟叫声。”尽管如此,在娱乐文化匮乏的年代,带着粗糙感的电影仍受大家喜欢。即便刮风下雨,人们也要步行或是骑着牛马去看露天电影。

  1965年,西藏译制了第一部藏语电影《丰收之后》,色曲卓玛参与了剧中多个角色的配音。但在众多配音角色中,她最喜欢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配音时入戏太深,迟迟走不出来。”

  近40年的演艺生涯,出戏入戏间,色曲卓玛完成了第一代配音演员的使命。

  普布扎西是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共服务中心译制科导演,22岁的他从色曲卓玛这一代人肩上接过重任,从配音演员一路成长。“自小看着藏语译制电影长大,印象最深的是《地道战》《地雷战》《405谋杀案》。”

  那时,配音演员大多半路出家。普布扎西说:“除了跟前辈学习,私底下用磁带录音练习变音是最实在的办法。”

  普布扎西认为,电影塑造经典人物形象,而配音是电影人物的另一种魅力表达。上世纪90年代,他配音印度电影《勇夺芳心》的男主人公,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

  那时,西藏译制过不少外国经典电影,这些在农牧民眼中的小众电影打开了他们了解世界的新窗口。不过,大多数农牧民更偏爱乡村题材电影,认为更贴近生活。

  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这位西藏第二代配音演员经历了西藏电影译制发展的大转变,“首先配音技术更便捷,以前需要多人同时录音,现在可以实现单轨录音。”

  如今,西藏电影译制团队不断壮大,部门职能健全,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36人。

  若说配音演员是传递译制电影的灵魂使者,那么翻译便是灵魂内核。朗康次仁1999年参加工作,是西藏译制电影发展中第一代专业翻译。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的办公桌上放着《汉藏对照词典》(2014)、《藏汉大辞典》(1998)。

  朗康次仁坦言,翻译工作最难的是无可参照,像医药、军事等领域的专有名词,只能尽可能还原本意。所以过去翻译也有不成熟的地方。如今,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为电影译制提供了便利,藏汉翻译软件成了有力辅助。此外,网络语言迭代快速,朗康次仁的词库时时更新。他说:“女儿在本地电视台从事翻译工作,新兴的网络用语翻译也会跟她交流探讨,了解网络词本质意思后翻译成藏语。”

  过去,藏语译制电影是西藏基层农牧民对娱乐文化生活的迫切渴求。在三位看来,新时代下藏语译制电影,不仅是个体化娱乐生活的需要,更益于树立丰富的个人价值观、国家观、世界观。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高原民众也享受着山海之外的国际文化。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宁夏插画师“萌画”奥运健儿 用画笔诠释奥运精神
下一篇:青海茫崖市采油工人原创音乐作品在韩国首尔上演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