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在微博发布上网课的图。
4月13-15日,贾樟柯为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学生们连上三天网课,每课时长三小时,洋洋洒洒从电影史学经典,结合自己从《小武》到《江湖儿女》二十多年的拍摄实践心得,以及所处当下行业所见所闻的种种现象,贾院长的网课干货满满。温影的执行院长蒋为民说:“平时学生的课程注重实践,这次贾院的课更多的从电影美学、哲学层面的视角去分析一部电影是怎么完成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体系结合得很完美,你看他洋洋洒洒三个小时讲下来很随意,也不看什么讲稿提纲,但他其实讲得很有层次,绝对是精心准备过的。”
不仅从剧本的创作灵感和人物构思,拍摄中细节到灯光的选择、摩托车骑行路线规划、演员挥拳或者比划刀子的角度幅度、某个角色服装搭配的参考来历……构成贾樟柯电影的方方面面,都被他全方位地解构。从对自己作品的回顾和解读中,他提纲挈领地向同学们传达,身为一个创作者究竟在“创作”些什么——“电影内在的凝聚力,是你在拍摄的过程中作出的无数决定的统一性。导演核心的工作就是场面调度,导演核心的创造力就是场面调度,是一个高度变化的有机系统。比如一场戏由什么开始?视点落在哪里?让观众看到局部还是宏观?是先看环境还是先看人物?”
《小武》海报
第二天,贾樟柯的讲课主要围绕他获得金狮奖的影片《三峡好人》,这部作品当时是一部并没有过多周密筹划的临时起意之作,甚至他的主要经历放在同期拍摄的纪录片上。贾樟柯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纪录片经验和观念,谈到纪录片是对现场拍摄的认知、对素材的选择等基本功的绝佳训练。
同时,贾樟柯还借由电影分享了许多自己的电影观念。“许多人跟我反馈,说我的电影看不懂,虽然每场戏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整个片子看下来,就不知道这个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贾樟柯认为,电影不需要总结出一个“中心思想”,“接受电影的时候也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生活观念,或者价值判断提供给观众。艺术最重要的不是下结论,电影是用来感同身受的。是通过银幕我们意识到我们怎么生活着,曾经、正在怎样的生活。”
贾樟柯在家拍摄短片。
而当有学生向院长提问,面对疫情,可以选择哪些角度去创作时,贾樟柯鼓励同学们从细微处着手而不必追求宏大,“我们面对宏大的历史事件,因为还身处其中,不需要进行宏大角度的寻找,也许只能从你的感受捕捉开始,从你的生活的细节去感受,从中找到你构思的支点。”
学生笔记
虽然网课取得不错的反响,学生们也表示受益匪浅,不过线下场景式教学,技能的学习和锻炼终究不是靠讲解能完成的。“我们几乎所有专业的同学,都涉及要拍摄,现在是毕业季的同学没办法来学校做后期,春季班刚刚完成拍摄提案也无法开拍。而之后实践课程和作品拍摄是无法用网课来代替的,要补上拍摄一年的学时势必延长。同时温影高强度的教学安排是一年六个学期密集进行,也没有寒暑假可以腾挪,未来新开学学生和滞留的学生,无论教学空间、设备、经费都会产生新的压力。”执行院长蒋为民近期为学院的运营愁得不行。
学生镜头下的“空城”
学生们积极踊跃上课和这些未曾被浇灭的创作热情给了蒋为民一些信心。正如贾樟柯所说,这是个艰难的时刻,但电影人能做的唯有坚持创作,而疫情终有过去的一天,人们也终会回到“肩并肩坐在电影院里的最美的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