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45岁了!

我们常说,这是一座没有历史包袱的城市。
从诞生之初,深圳就承载着中国与世界对望的目光。
这座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
偏要用45年,比肩别人数百年。

深圳地处中国南海边,珠江口东岸。
如果只看面积,深圳只能称得上“小”。
毕竟,深圳面积仅1997km²。
但这片土地,却承载着2000多万人的梦想,以及2.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脉动。
根据“2025中国活力街道研究”,深圳有58个街道入围全国500强,39个入围百强。
南山区粤海街道、宝安区西乡街道、龙华区龙华街道包揽全国前3名。
对,没错。
排名第一的,正是那个诞生了腾讯、华为、大疆等企业,网友戏称以一己之力默默扛下美国贸易战的粤海街道。
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蜿蜒,从梧桐山到七娘山的连绵,
这座城市构建了“一脊一带二十廊”的骨架,
而超3400公里的绿道,如毛细血管渗透在城市每个角落。
这里的每个街道、每栋建筑、每个人,
就连空气,似乎都在诉说着同一个词——
“未来”。
未来,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一切的回答,始于四十多年前的一声惊雷。
如果说,深圳有某种精神气,必定起始于——闯。
就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响彻全国的口号,
破开了彼时思想的坚冰。

1980年,站在历史的交汇处,
这片“试验田”,像一个被赋予使命的少年,
丝毫没有犹豫,对着全世界说:请拭目以待!
45年来,这里的GDP从2.7亿元到3.6万亿,增长近一万三千倍;
人口从30多万到实际管理人口2400多万,生长为一个比肩全球顶级都市的超级存在;
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这些如今掷地有声的名字,也从一间间简陋的办公室或厂房走向世界;
这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也是闻名全国的“文明城市”“图书馆之城”“千园之城”。
……
人类城市发展史上,鲜有这样的奇迹。
45年过去,答案不言自明。
“来了就是深圳人。”
或许是最成功的城市口号之一。
深圳经济特区45岁,深圳人平均32.5岁。
年轻的你我,来到一个年轻的城市,
无数想法在这里碰撞,无数梦想在这里照进现实。

深圳与全球59个国家的95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鹏友圈”越来越大。
老外到深圳,无论是商旅还是生活,都变得愈发丝滑顺畅。
今年1至7月,深港口岸出入境旅客达1.405亿人次,日均66.29万人次。
只要来,就欢迎。
这分明,是一种向世界敞开的自由。
深圳人逛公园,可以是“见缝插针”式的。
前一秒还在办公室头脑风暴,后一秒就身处公园洗去“班味”。
毕竟深圳有1300多个公园,每天逛1个也需要3年多。
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从不相悖。
在深圳市中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呈现一片生机勃勃之景。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同样落地深圳,每年超过10万只候鸟在深圳休整停留;小灵猫、豹猫、穿山甲等珍稀动物,也在深圳频频现身。
在深圳,山海不是阻隔,而是温柔的“解压阀”。
这里,200公里的“鲲鹏径”远足径横贯整个城市,这是当代深圳留给未来深圳的礼物;超3600公里的绿道织成网络,连接山野与都市;200公里滨海骑行道沿海岸勾勒。
有空的话,就去塘朗山、梧桐山、七娘山,感受攀登的酣畅。
去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领略落日与海风。
山海连城,更连着每一个深圳人的日常。

建场馆上,深圳可以称得上“卷”。
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技馆(新馆)已成地标。
深圳歌剧院、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湾文化广场……也在拔地而起。
看书、观剧、逛展,深圳的活动琳琅满目,“深圳读书月”一办就是20多年,24小时开放的阅读空间也越来越多。
如果说,“闯”意味着蹚出一条路,“开放”是让更多人同行;
那么创新,则是拓宽这条路的引擎。
对于深圳,创新与生俱来。
在这里,想象,即日常。
当你点一份外卖,给你配送的可能是从天而降的无人机;
清洁街道的,可能是智能驾驶的扫地机器车;
深圳人形机器人能跳能翻,多方面打造出全球“第一”;
荣耀已实现“每28.5秒下线一台手机”的智造速度,并生产出全球最轻薄折叠旗舰手机。
就连路边的石墩子,都自带黑科技,既能观看,也能给手机无线充电。
……
你一定听说过深圳的“6个90%”:
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
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都在企业;
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都出自企业。
这清晰说明,企业是深圳创新的主力军。
45年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从0增长到2.5万家。
对于狭小的深圳而言,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
全球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正像候鸟一样,被这片创新创业热土吸引。
对于研发投入,深圳有着一种“偏执”的痴迷。
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常年超过5%。
2024年,比重更是达到6.46%,这一指标堪比全球顶尖科技强国。
对此,深圳毫不犹豫。
不计成本的浇灌,让创新的种子在这里肆意生长。
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
一个个响当当名字,从一间间简陋的办公室走出深圳,走向世界。

面对质疑,深圳从不急于辩解,只相信行动。
一个个创新,在深圳拧成完整的产业链,汇聚成澎湃的浪潮。
你看,以光明科学城为代表的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正如火如荼。
深圳已不满足解决今天的问题,
更把眼光投向明天,投向更远的未来。
45年前,时代选择了这片土地。
45年后,这座南海之滨的城市,也向世界响亮回答:
谁说发展的模板早已注定?
中国人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谁说伟大的崛起注定是零和博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行得通!
四十多年来,深圳早已超越“杀出了一条血路”的叙事,更为全世界“走出了一条新路”。
从一个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从2020年开启综合改革试点,到2025年6月第二批试点清单发布,深圳始终承担着为国家改革探路的使命。
今年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
如今,深圳依然年轻,仍在生长,充满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