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闽东之光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中国 > 正文

辉煌四十五载 深圳青春依旧

2025-08-27 18:02 美国新闻网  -  9841

       2025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45岁了!
 

       我们常说,这是一座没有历史包袱的城市。

       从诞生之初,深圳就承载着中国与世界对望的目光。

       这座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

       偏要用45年,比肩别人数百年。
 

       深圳地处中国南海边,珠江口东岸。

       如果只看面积,深圳只能称得上“小”。

       毕竟,深圳面积仅1997km²。

       但这片土地,却承载着2000多万人的梦想,以及2.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脉动。

       根据“2025中国活力街道研究”,深圳有58个街道入围全国500强,39个入围百强。

       南山区粤海街道、宝安区西乡街道、龙华区龙华街道包揽全国前3名。

       对,没错。

       排名第一的,正是那个诞生了腾讯、华为、大疆等企业,网友戏称以一己之力默默扛下美国贸易战的粤海街道。

       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蜿蜒,从梧桐山到七娘山的连绵,

       这座城市构建了“一脊一带二十廊”的骨架,

       而超3400公里的绿道,如毛细血管渗透在城市每个角落。

       这里的每个街道、每栋建筑、每个人,

       就连空气,似乎都在诉说着同一个词——

       “未来”。

       未来,不是等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一切的回答,始于四十多年前的一声惊雷。

       如果说,深圳有某种精神气,必定起始于——闯。

       就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响彻全国的口号,

       破开了彼时思想的坚冰。
 
 

       1980年,站在历史的交汇处,

       这片“试验田”,像一个被赋予使命的少年,

       丝毫没有犹豫,对着全世界说:请拭目以待!

       45年来,这里的GDP从2.7亿元到3.6万亿,增长近一万三千倍;

       人口从30多万到实际管理人口2400多万,生长为一个比肩全球顶级都市的超级存在;

       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这些如今掷地有声的名字,也从一间间简陋的办公室或厂房走向世界;

       这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

       也是闻名全国的“文明城市”“图书馆之城”“千园之城”。

       ……

       人类城市发展史上,鲜有这样的奇迹。

       45年过去,答案不言自明。

       “来了就是深圳人。”

       或许是最成功的城市口号之一。

       深圳经济特区45岁,深圳人平均32.5岁。

       年轻的你我,来到一个年轻的城市,

       无数想法在这里碰撞,无数梦想在这里照进现实。
 

       深圳与全球59个国家的95个城市缔结了友好关系,“鹏友圈”越来越大。

       老外到深圳,无论是商旅还是生活,都变得愈发丝滑顺畅。

       今年1至7月,深港口岸出入境旅客达1.405亿人次,日均66.29万人次。

       只要来,就欢迎。

       这分明,是一种向世界敞开的自由。

       深圳人逛公园,可以是“见缝插针”式的。

       前一秒还在办公室头脑风暴,后一秒就身处公园洗去“班味”。

       毕竟深圳有1300多个公园,每天逛1个也需要3年多。

       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从不相悖。

       在深圳市中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呈现一片生机勃勃之景。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同样落地深圳,每年超过10万只候鸟在深圳休整停留;小灵猫、豹猫、穿山甲等珍稀动物,也在深圳频频现身。

       在深圳,山海不是阻隔,而是温柔的“解压阀”。

       这里,200公里的“鲲鹏径”远足径横贯整个城市,这是当代深圳留给未来深圳的礼物;超3600公里的绿道织成网络,连接山野与都市;200公里滨海骑行道沿海岸勾勒。

       有空的话,就去塘朗山、梧桐山、七娘山,感受攀登的酣畅。

       去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领略落日与海风。

       山海连城,更连着每一个深圳人的日常。
 

       建场馆上,深圳可以称得上“卷”。

       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技馆(新馆)已成地标。

       深圳歌剧院、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湾文化广场……也在拔地而起。

       看书、观剧、逛展,深圳的活动琳琅满目,“深圳读书月”一办就是20多年,24小时开放的阅读空间也越来越多。

       如果说,“闯”意味着蹚出一条路,“开放”是让更多人同行;

       那么创新,则是拓宽这条路的引擎。

       对于深圳,创新与生俱来。

       在这里,想象,即日常。

       当你点一份外卖,给你配送的可能是从天而降的无人机;

       清洁街道的,可能是智能驾驶的扫地机器车;

       深圳人形机器人能跳能翻,多方面打造出全球“第一”;

       荣耀已实现“每28.5秒下线一台手机”的智造速度,并生产出全球最轻薄折叠旗舰手机。

       就连路边的石墩子,都自带黑科技,既能观看,也能给手机无线充电。

       ……

       你一定听说过深圳的“6个90%”:

       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

       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都在企业;

       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都出自企业。

       这清晰说明,企业是深圳创新的主力军。

       45年来,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从0增长到2.5万家。

       对于狭小的深圳而言,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

       全球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正像候鸟一样,被这片创新创业热土吸引。

       对于研发投入,深圳有着一种“偏执”的痴迷。

       深圳的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常年超过5%。

       2024年,比重更是达到6.46%,这一指标堪比全球顶尖科技强国。

       对此,深圳毫不犹豫。

       不计成本的浇灌,让创新的种子在这里肆意生长。

       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

       一个个响当当名字,从一间间简陋的办公室走出深圳,走向世界。
 

       面对质疑,深圳从不急于辩解,只相信行动。

       一个个创新,在深圳拧成完整的产业链,汇聚成澎湃的浪潮。

       你看,以光明科学城为代表的重大科创平台建设正如火如荼。

       深圳已不满足解决今天的问题,

       更把眼光投向明天,投向更远的未来。

       45年前,时代选择了这片土地。

       45年后,这座南海之滨的城市,也向世界响亮回答:

       谁说发展的模板早已注定?

       中国人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谁说伟大的崛起注定是零和博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全行得通!

       四十多年来,深圳早已超越“杀出了一条血路”的叙事,更为全世界“走出了一条新路”。

       从一个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从2020年开启综合改革试点,到2025年6月第二批试点清单发布,深圳始终承担着为国家改革探路的使命。

       今年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

       如今,深圳依然年轻,仍在生长,充满无限的可能。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开放与活力 英国摄影师布鲁斯见证天津30年巨变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