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闽东之光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中国 > 正文

缅怀文教先驱 庚续八闽文脉 “阮弥之入闽1600周年纪念大会”在福州隆重举行

2025-11-10 16:46  美国新闻网  -  156123

        11月10日上午,“阮弥之入闽1600周年纪念大会”在福州市隆重举行。省、市的政协、宣传部门、文旅系统、教育领域、史志研究机构、社科理论界及高校文史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相关单位负责人共60多人参会,共同缅怀福建“文教始祖”阮弥之的历史功绩,赓续八闽文脉,弘扬尊师重教传统。
        今年正值南朝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25年)阮弥之出任晋安郡守1600周年。据史料记载,阮弥之是福建历史上首位系统推行教化的地方官员,其在任期间以“教稼穑、兴学校”为核心施政方向:一方面引入中原先进农耕技术与生产理念,指导闽地民众开展垦荒造田与精耕细作,从根本上改善民生状况,为文教事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于乌石山麓创办福建首个具备规模化的官办学堂,延请江左名士赴闽讲学,系统传播儒家文化思想,推动闽中地区从“俗未知学”的状态逐步转变为“家有诗书,市无斗嚣”的文明格局,为福建文教事业发展筑牢根基。阮弥之逝世后,百姓为感念其德政立祠纪念,朝廷赐谥“忠惠”,并诏立“七闽人师庙”予以官方祭祀,其“七闽人师”“闽瓯师表”的文化先贤地位为后世所公认并传承。
        由福建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民盟福建省委会、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协办,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阮氏委员会承办的本次纪念活动,以“缅怀文教先祖,赓续八闽文脉”为主题,并分为交流讨论和学术报告两个阶段。
        大会议程有序推进:首先播放专题宣传片《七闽人师阮弥之》,以史料为基础生动还原阮弥之治闽的卓著功绩与深远影响,为参会人员搭建直观认知先贤精神的载体;随后主持人马照南介绍与会嘉宾及大会召开背景。
        在交流发言阶段,各相关单位代表、专家依次发言
        晋安区政协领导在致辞中,梳理阮弥之与晋安前屿的历史渊源,明确忠惠阮公祠等文化遗存作为地方文化地标的核心价值;  
        福州市政协领导在讲话中指出,阮弥之是福州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历史人物,纪念阮弥之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致敬,更是对当代人传承文化脉络、履行文化使命的激励与号召;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阮氏委员会会长阮孝木在发言中,追溯阮弥之作为陈留阮氏入闽始祖的开拓贡献,解读其“亲仁义,明人伦,躬士农工贾,当裕后昆”家训的文化内涵及对后世阮氏族人的深远影响,并就阮弥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出建议。
        在专家报告阶段,主要由福建文史专家、《七闽人师阮弥之》主编、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作《阮弥之与福建文教的开端》专题学术报告。卢美松在报告中系统地梳理阮弥之入闽的历史背景、施政举措及文化贡献。他通过史料考证,确认阮弥之开创的官办教育模式,较唐代李椅、常衮在闽推行的文教举措早二百余年,其“开全闽之文章”的历史地位具备充分史料支撑。报告同时强调,阮弥之不仅是福建文教事业的奠基者,更是中原文化南传、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精神遗产在当代仍具有重要实践启示意义。
        会上,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阮诗玮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对阮弥之事迹、忠惠阮公祠、阮氏等姓氏源流的研究和保护等方面工作,作了回顾总结,提出了意见和要求:
        一是,阮弥之事迹的探究和整理、阮弥之精神的学习和弘扬影响深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关于阮弥之这位伟大先贤,今天在座的许多同志,特别是文史领域的各位专家,都比我研究更深入、认识更深刻。纵观福建漫长的文明演进历程,阮弥之的贡献无疑是开创性的,他治闽功绩突出体现在“教化”上,他既“教稼穑”,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闽越土著;又“兴学校”,在乌石山麓开设学堂,传播儒家文化,而这两样正是当时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急需的。研究表明,阮弥之不仅是有史记载的阮氏最早入闽的开基祖,更是福建的“文教始祖”。多年前,我们就有意识地鼓励、组织文史专家们开展阮弥之研究,以期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去年4月19日我们发布了《七闽人师阮弥之》,这本书是包括卢美松馆长在内的多位文史大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有内容的可读性,更有文化的感染力和历史的穿透力。这本书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位先贤,大家读后都谈到,他的文治和武功为之后数千年福建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的光辉事迹穿越千年历史烟云,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福建文教始祖”这一清晰的历史定位,正是我们今后开展阮弥之研究、构建“阮弥之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基点。我想,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当代福建人去深入探究、系统整理,他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去用心学习、大力弘扬,让我们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开展更加深入、更高质量的阮弥之研究,为“福文化”“闽学文化”的历史长廊增添更多浓墨重彩,为助力福建延续八闽文脉、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发挥更多积极作用。
        二是,忠惠阮公祠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同心携手、通力协作。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忠惠阮公祠这座始建于乌石山、后迁于晋安前屿村的古老祠堂,是历代帝王肯定阮弥之功绩、享受春秋二祭的历史见证,也是后世感念阮弥之德政、传承其文明教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我本人数次前往阮公祠参观调研,当时觉得欣慰的是,阮公祠被评为晋安区级文保单位后,有一定的资金和人力支持保护工作开展,主要的文物、典籍基本保存完好。然而也有担忧,由于建筑年久失修、保护力量不足,忠惠阮公祠一度面临危机。为此,我先后三次组织民盟省委会政研室及有关领域专家前往阮公祠调研,同时组织撰写了两篇信息和一篇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将忠惠阮公祠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加紧修缮、恢复祠堂及周边的历史风貌,并将其打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这些提案和建议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批示肯定,保护活化利用工作得以有效推进。如今,忠惠阮公祠已成功升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得到妥善修缮,周边环境也显著改善,其庄严典雅的历史风貌得以重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也在有序推进中,阮弥之相关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都是各方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成果。下一步,我们大家还要继续深入探索,一方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延续;另一方面,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发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让阮弥之文化逐渐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隐学”,向着大众“显学”的方向发展。
        三是,推动价值丰富的姓氏源流研究,需要我们深耕发掘、守正创新。姓氏源流研究的根本任务,是传承弘扬各个姓氏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七闽人师阮弥之》一书中,就阐述阮弥之等阮氏名人的事迹和精神,萃取尊祖、睦族、守业、修生等优良家风家训,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天下一家”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的强大韧性和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这些为传承姓氏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思路。特别是今后我们要探索推动海峡两岸共同开展阮弥之等名人志士研究,持续深化闽台族谱对接和姓氏源流合作研究,相信这些工作将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助上一臂之力。
        “缅怀文教先祖,赓续八闽文脉。”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缅怀先贤,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来者。站在阮弥之入闽1600周年的历史节点,面对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提出了三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是保护为本,活化利用,推动阮弥之相关史迹焕发新生、永续传承。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指示精神,持续推动阮弥之相关古迹,特别是忠惠阮公祠、乌石山办学旧址等核心遗址的保护开发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与省市文保部门的沟通协作,探索将忠惠阮公祠升格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可行路径,推动“十五五”期间阮公祠的保护层级与管理水平更上层楼。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通过融入现代文旅产业、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营造特色社区文化空间等多种方式,让这些沉睡的历史遗迹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古今、服务当代、教育后人的生动载体,焕发出新时代的新活力。
        二是内聚众智,外引活水,推动阮弥之相关研究提质扩面、再上台阶。 学术研究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加大阮弥之相关领域研究,夯实“阮弥之学”的学理基础。一方面,要聚集众智,充分调动包括炎黄文化研究会、民盟省委会、姓氏源流研究会、阮氏委员会等现有专家资源,共同推进下一部“阮弥之学”重点出版物——《阮弥之与闽文化研究》论文集的编纂工作,力争使其成为继《七闽人师阮弥之》之后的又一文史力作。另一方面,要“引活水”,探索与福大、师大等省内高校及省社科院等研究机构合作,让更多专家学者参与进来,为“阮弥之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在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上讲好阮弥之故事,并在促进海峡两岸及“一带一路”交流方面找到运用“阮弥之”文化的着力点,推动这位“文教始祖”走出小圈子,走进主流学界和大众视野。
        三是立足福建,放眼世界,推动闽学研究系统深化、再攀高峰。 福建文化枝繁叶茂,但主干十分清晰,就是闽学。从历史的眼光、全局的视角来看,完整的闽学体系不仅包含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的“朱子学”,还包含朱子之前数千年无数八闽先贤共同筑就的“前闽学”,以及朱子之后林则徐、严复等一大批闽籍文化名人共同缔造的“后闽学”。阮弥之是八闽文教的始祖,也是“前闽学”的关键奠基人,理应在闽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今天我们开展阮弥之研究,要有“大闽学”的文化视野。一方面,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更翔实的论证,让阮弥之这个文化符号更加可知、可感,把他在“大闽学”中的应有地位体现出来、重要作用凸显出来;另一方面,要以阮弥之研究为牵引,更好地梳理福建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杰出人物和重要思想,充实完善以前闽学、闽学、后闽学、新闽学(现代闽学)为主线的“大闽学”研究框架,推动福建成为打造引领东南、辐射全国、对话世界的“福文化”思想高地,打造具有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标杆。
        出席本次纪念大会的还有福建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一级巡视员陈文章,省委党校副校长、福建行政学院副院长游祖烟,省委党史方志办副主任曹宛红,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专职副主任江登峰,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何建津,省广播影视集团党组成员、副董事长陈加伟,民盟福建省委会专职副主任兼秘书长刘丹艳,省历史名人研究会会长林杰,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俞杰,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游炎灿(兼秘书长)、徐德金、张立峰、张学勇,以及福州市并晋安区政协的领导等。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习近平致电祝贺比亚当选连任喀麦隆总统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