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闽东之光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旅游 > 正文

这座全国第一的江南小城可骄傲的地方太多了

2025-07-17 16:57 那一座城  -  271071

作为江南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无锡这两年红的不是一点半点。

而作为新鲜思潮的引领者和现代产业的先行者,无锡更是早该被提起。

白居易在回洛阳十年后,还心心念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不比别人,掀开江南这层华丽的袍子,无锡的内里依然是敦厚的。

上央视春晚,无锡到了新高度。

每年第一度的樱花马拉松,无锡说是全国最美马拉松之一,必定当惶不让。

更不用提经济,一个字,富,两个字,有钱,三个字,全面碾压。

大家若有心,翻翻看2024年人均GDP,无锡依然全国第一。

注意看,我们用的,是“依然”。

要知道,这个冠军从2020年就开始蝉联。

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不负虚名。

01

“有真江南,有新思潮”

水文化,是无锡这座城的根基。

无锡人性子如水,无锡这座城,也有着密如织网的水系文明。

3000多年前,周人秦伯开掘了江南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就是现在的伯渎河。

至此,有了白墙黛瓦下的温婉与韧性,无锡,亦有了江南水乡的雏形。

而后,这“如水”的风范,一发不可收拾。

确实,如水。

无锡一共有3100多条河道,诸多河流在老城纵横,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京杭大运河。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无锡是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

运河两岸,是高低不一的百年民居,若是游船而过,或者立于清名桥之上,这特有的江南风情,就尽收眼底。

清名桥附近的老街,也是要走一走的。

唯有在老街巷中看过这市井烟火的,才能明白这座城柔软的水性和悠然的底蕴。

大窑路,百年老街。

就在南长街东岸的伯渎港河口一带。

顾名思义,这里就是当年无锡砖窑最多的地方,和贸易集散地。

只是现在的大窑路,没有了过去的热闹繁华,但很多文艺符号开始进驻。

摄影师络绎不绝,读库书店安在了此地。

但对于老街居民来说,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青瓦灰墙,雕花屋檐,古朴的历史痕迹。

理发店里的老师傅,急了还是说一句哎呀。

居民们,走街串巷,不急不躁,依然生活有序。

南长街对面南水仙桥下的村庄们,则更值得去。

这里,是真藏满了“江南的温柔”。

夕阳时分,余晖打在运河旁边的S型街巷上,有年轻人踩单车而过。

运河水在阳光里闪着光,没有过多的喧闹。

此刻的“真江南”,有着安静而温柔的光芒。

这层光芒,是无锡的风情,也是无锡的底气。

是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到访的初衷,

也是孕育了无锡文化瑰宝和思潮学风的根基。

水汽氤氲的江南,让文史和艺术大家们在这里创造出了灿烂又厚重的宝藏。

稍一列举,就数不胜数。

古代的顾恺之(东晋画家)、倪瓒(元代画家)、顾宪成(明代东林党领袖)、薛福成(清洋务运动领袖)、顾祖禹(明末清初地理学家)、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近现代的钱伟长(近代力学之父)、钱穆(国学大师)、钱钟书(文学家)、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吴冠中(画家、散文家)、徐悲鸿(画家、美术教育家)......

900多年历史的的东林书院,往往是一场citywalk的起点。

其位于太湖之滨,是杨时于北宋时创立。

作为见证历史沧桑,绽放了不少思想火花的东林书院,是无锡的文化瑰宝。

在整个中华文化的版图上,亦是重要的存在。

大家都熟悉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其实就出自杨时见老师程颐的典故。

这里,杨时的品性和心性,就能知晓。

他曾游历江西庐山,在东林寺有《东林道上闲步》之作。

在无锡筹建书院期间,杨时见周围小溪林道与其异曲同工,遂以名“东林”。

东林书院的帷幕,就此拉开。

从石碑坊到丽泽堂、晚翠山房,从朱熹学术思想的讲学与传播,到顾宪成的那句名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既出世,又入世,既脚踏实地,又保持暗藏高远气节和大格局。

就是东林学派的精神和灵魂。

上世纪九十年代,无锡政府重修书院。

于喧嚣的城市中心,这一处愈发静谧清幽而甚为难得。

行走于此,可以感受到当年理学名家们于此,对于时代的思考,和新思潮的接纳。

著名学者钱钟书、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秦邦宪,亦是从东林书院而出。

一路向前,会路过秦邦宪故居、钱钟书故居

带本《围城》去膜拜钱钟书老爷子的故居,是情怀,也是敬意。

钱钟书故居不大,又名“钱绳武堂”,在新街巷的深处。

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民宅,东有备弄,中有天井,风格典雅,结构紧凑。

这里原名为七尺场,以前河道纵横,有一条七尺宽的小河,称为七尺渡。

后来,在城市改造中,河道消失,七尺场的巷名也消失了,改成了“新街巷”。

但老无锡人仍习惯把这里叫作“七尺场”。

钱钟书14岁少年时,便与兄弟们在此读书。

门两侧挂着一幅“文采传希白,雄风经射潮”的对联,走进其中,钱钟书和杨绛先生书中那些往事,仿佛也清晰了起来。

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书中,杨绛对钱钟书的家这样描述——

“两棵大树高粉墙,一条小河映花窗。江南处处有此景,难辨张家和李家。这是钟书当年在无锡七尺场的家。”

而钱老爷子这学贯东西,于传统之上的现代思潮,也是这块土壤孕育而生的果实。

论新一代学人,无锡,就是表率。

往前追溯,家在这七尺场中的,亦不只是钱钟书一大家。

清末著名思想家、外交家薛福成的大宅子也在这里。

他曾经游历多国,怀有改革思想,被曾国藩赏识,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

看,无锡的新学人精神,已可见一斑。

如今我们来到无锡,常觉得为何这座城市既有传统的江南风韵,又有古往今来的胆量。

归根到底,就是这些生长于此的人们。

新产业旧产业,诸多经济形态们,于这千年古城之上,和学术一齐落地生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实业救国、实业兴邦思想影响下,民国前后,无锡涌现出了大批实业家。

不仅形成诸多规模化民族工商财团,还极大地带动了国内民族工业发展。

也就是当时很有名的“锡商”

这是这座古城千年以来的厚积薄发,也是一直以来,新思潮引领下的必然结果。

这样追溯起来,无锡如今“人均最富”的成绩,也就有迹可循了。

02

“不仅会吃甜,主要吃得鲜”

提起无锡美食,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甜”。

日常生活中,锡城的人会在各种家常菜中加糖,例如常见的炒青菜中放糖、西红柿炒鸡蛋里放糖、金花菜里放糖、凉拌黄瓜也放点糖......

但是糖的用量并不会太多,甜味不会盖过咸的主味,老辈人说道:“总归放点糖,吊吊鲜头。”

而事实上,这里是甜,但又不止于甜,“浓油赤酱、甜上口、咸收口”,善用糖调味的绝妙法则,才是真正的无锡。

最具有代表性的莫不过无锡酱排骨,俗称“无锡肉骨头”。

其选用新鲜猪肋骨作为主料,加以生抽、老抽、料酒、八角、红曲米、食盐、糖等多种调味,大灶铁锅烹制。

用火也颇为讲究,柴火取自惠山上的松树根,最适宜用急火烧煮、文火慢煨。

烧好的一盘酱骨头,色泽呈现好看的酱红色,汤汁粘稠,肉质软烂而不腻,口口满足。

来源:舌尖上的中国-无锡

来源:舌尖上的中国-无锡

当然,锡城本地人家里酱排骨的做法或许不如官方的那么讲究,但是该有的烹饪时间、耐心,烹饪手法、最重要的调味等等要素,无一不齐全。

如果你去无锡的朋友家做客,少不了会有这一道酱排骨,那就是最正宗的锡城绝味,一口气可以嗦掉好几块。

无锡红烧届的另一个扛把子当然就是肉酿面筋了,其主料油面筋是无锡市的土特产。

相传油面筋最早出现于清乾隆时期,当时尼姑庵里的一位师太尤其擅长豆制品菜的烧制,方圆几里外的香客常因这素斋慕名而来烧香拜佛。

一次偶然,几十个乡下老太太定了素斋,第二天却没来,看着好几桌备好的生麸,师太可愁坏了,因这生麸不能隔夜,第二天准馊。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师太将生麸切成小块,用油煎,没成想锅里蹦出来一个个空心的圆球,食之味道还不错,油面筋也就由此而来。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公众号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公众号

如今无锡油面筋的做法,主要有红烧、搭配蔬菜清炒、用汤等多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酿肉面筋了。

取本地的油面筋备用,内里填上剁好并调好味道的肉馅,再以红烧的手法加酱油等调味,最后放入白糖大火收汁,一盘嚼劲满满、多汁浓郁的肉酿面筋就可以端上桌。

再说小吃。

在无锡,没有小笼包一说,这里的人都把这种精巧的美食叫做“小笼馒头”,其甜味尤其之重,但却是为数不多喜欢咸辣口味的外地人可以接受的无锡美食之一。

小笼馒头以全肉为馅,因时节也有蟹粉和虾仁馅料,薄薄的表皮除包裹进满满的馅料外,还会加上提前一天熬制的肉皮冻。

蒸好的小笼,筷子夹起,duangduang不破皮,一口下去,满嘴卤汁,糯丝丝,甜滋滋,紧实的肉馅和贴合的汤汁在口中爆炸,那味道很难让人忘怀。

一笼小笼馒头不过瘾,免不了要配一碗馄饨。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公众号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公众号

汤馄饨和拌馄饨是无锡两种常见的吃法。普通的馅料有白菜、芹菜、荠菜,并以肉馅搭之,特别点的是“开洋馄饨”,也就是三鲜馄饨,是以鲜肉、榨菜、虾仁干做成的馅料,因去皮晒干后的海虾在无锡被称为“开洋”,才有了这开洋馄饨之名。

另外,不得不提菜猪油馅。

这是无锡独有的馅料,本地人尤其爱之,外地人轻易不敢尝试,只因其是出了名的甜。

馅料本身是用青菜(或者荠菜)、白糖、菜猪油等混合而成,菜猪油的香和着青菜、荠菜的鲜、加上白糖的“齁”甜,一举成为各种锡城人家里边包子、春卷等各种点心的经典馅料。

玉兰饼是菜猪油馅的经典尝试之一。

糯米粉加水揉成团,包入菜猪油馅,入油锅炸或煎,远看像一个个的土豆饼,外表酥脆有之,入口软糯有之,几口一个,甚是解馋。

此外,在无锡,梅花糕也常用菜猪油馅。

梅花糕

梅花糕

甜而不腻,软脆恰到好处,因其状如梅花,以是赐名。因这无锡独有的菜猪油馅,才让梅花糕成了来到此打卡必点点心之一。

事实上。

锡城人的饭桌上也不什么都是甜的。

拥抱太湖,湖鲜可得,四季分明,菜类众多,除了“浓油赤酱”,无锡菜还讲究个“鲜”字

太湖船菜:白虾,银鱼炒鸡蛋,醉蟹

太湖船菜:白虾,银鱼炒鸡蛋,醉蟹

红烧之外,另用白烧,除了少量白烧放些许糖调鲜,其他大多以鲜为本,“太湖船菜”就是其代表之一。

无锡自古就占尽天时地利之便宜。

地处太湖,无锡水产资源雄厚,仅鱼虾就多达四十多种,“太湖三白”梅鲚鱼、银鱼和白虾久负盛名;地处江南,水土丰沃,鱼池遍地,且盛产膏蟹。

古往今来,才子佳人,闲时泛舟湖上,取味湖鲜,得水独厚的条件注定了无锡可以将江南水乡特色发挥到极致。

船菜讲究,最是鲜味,注重食材本味,当要跟着时节走。

香酥银鱼

香酥银鱼

春日湖虾正好,菜花甲鱼正当时,春笋蚕豆皆可入席;

夏时藕,荷叶蒸肉最适宜,黄鳝可上,奶白鲫鱼;

秋入膏蟹最肥美,莲子桂花当是佳品;

冬炖湖鸭、三丝银鱼羹制,云吞入喉、鸡汤鲜出......

总之不同的时节,用不同的食材,或蒸、或焖、或煨、或清炒,锡城的大厨总能鼓捣出最相宜的美味。

看来,无锡的“无”,理应是无所不能的意思吧。

雨点打在水面的那一刻,烟雨江南具化了。

此刻,就是永恒。

无锡,亦是无止境的美。

【版权说明】本文图片来自小红书博主keywayi_WSF,摄影师守义。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黑神话》上线一年后,这座山西古都更火了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