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按章索局》正式出版 将厦门侨批局历史向前推进11年

2020-06-08 17:41  侨报网   - 

侨报网讯】近日,由厦门思明区归国华侨联合会编,洪卜仁、陈亚元主编的《按章索局·图说厦门侨批》(以下简称《按章索局》)正式出版。这是4月《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通过后,被列为保护目录的侨批档案新推出的研究成果,也是思明区侨联继《厦门侨批》之后编辑出版的又一本侨批研究题材的书籍。《按章索局》历时两年编撰,借用成语“按图索骥”的意涵,引领读者通过侨批封、汇票上的侨批局印章,展开厦门侨批局的历史探访之旅。

《按章索局·图说厦门侨批》封面。(图片来源:厦门网)

《按章索局·图说厦门侨批》封面。(图片来源:厦门网)

民国时期鼓浪屿德盛汇兑信局的信封。(图片来源:厦门网)

民国时期鼓浪屿德盛汇兑信局的信封。(图片来源:厦门网)

将厦门侨批局历史向前推进11年

《按章索局》从搜集到的侨批、汇票、侨批局用笺和信封等实物中,提取批信局印戳及部分物品上含有的经营信息,通过一枚枚印章,引出一家家批信局的发展历程,用一种具象且有艺术表现力的手法,还原历史、佐证历史。思明区侨联主席苏枫红说,这种历史叙事法,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

在搜集查询史料时,还有新的发现。厦门最早的侨批局,一般认为是光绪三年(1877年)创办的黄日兴民信局。该书执行主编、厦门侨批史研究者孙秋霞在档案中发现,厦门最早的侨批局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设立的全泰成、协兴昌、建昌民信局。这一发现,将之前《厦门志》《厦门金融志》《厦门邮电志》记载的厦门侨批局历史向前推进了11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厦门侨批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厦门有很多家侨批局散布在中山路及其附近,但具体分布缺乏数据支撑。编辑张元基翻阅1932年出版的《厦门工商业大观》,将原本分散的侨批局按街巷归类,诸如开元路1932年有12家侨批局的信息一目了然。在史料整理过程中,该书还勘误了部分侨批局的地址、经营者姓名等信息,供读者对比,帮助读者梳理厦门侨批业整体的发展脉络。

还原厦门侨批局海内外布局图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陈旧,许多侨批历史细节都要经过多重查证。何宏杰是该书编辑之一,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份1942年厦门侨批局海内外分支机构的档案复印件。9张A4纸上,密密麻麻手写着65家批信局1714个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地名。

刚开始,一些漫漶不清的地名到底要不要辨析清楚、刊登出来,编辑左右为难。且不说字迹难以辨认,就算认出来,民国时期的海外地名并不统一,那些音译的地名和现在的规范地名相差很大,有些地名也换了新名,到底是哪个城市、属于哪个国家,很难考证。工作量大,出错的风险也大,编辑们难免有畏难情绪。

但是,这些批局的海外机构分布地点,是厦门侨批业在“海上丝绸之路”行进的足迹,还原“分布图”意义重大。编辑们选择迎难而上。在厦大南洋研究院四位专家、厦门日报社书画院书法家的帮助下,不仅地名基本确定,编辑李跃忠还通过查阅世界地名辞典等8部工具书,制作了新旧地名对照表。苏枫红说,虽然在这本241页的书中,侨批局的海外分布表和地名对照表仅占了9页,但耗时最多、最有意义的也是这部分——这是太平洋战争之前,厦门侨批局海外布局情况的首次披露。

抢在岁月遗忘之前留存珍贵史料

2018年,年逾九旬、刚刚完成《厦门侨批》编辑出版工作的著名地方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又开始编撰《按章索局》。2019年5月20日,老先生不幸因病辞世。因此,在编辑后期,著名侨批研究专家黄清海受邀担任《按章索局》的编审,编辑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该书执行主编、厦门市政协特邀研究员叶胜伟在《后记》中写道:“距离我们最近的侨批,也有半个世纪了,更不用说清末民初的海外家书,更是珍贵。发掘、搜集、整理、研究侨批是一项抢救性的工作,岁月不等人。”

【名词解释】 侨批与侨批局

“侨”指华侨,“批”是闽粤方言中的“信”。侨批专指1850年代至1990年代末,闽南、潮汕地区的华侨经由水客、民信局、批信局、银行等途径,从海外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书信载体。2010年,“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3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成为人类的共同记忆财富,为研究华侨史、国际移民史、金融汇兑史、国际贸易史、海外交通史、邮政史等提供了珍贵文献。侨批局,是指从事侨批收分和回批寄发业务的机构,又被称为民信局、批信局、银信局、批局、侨批馆、批馆。厦门是福建华侨出入境的主要门户和侨批、侨汇集散中心,侨批局数量最多。(完)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河南省侨联一行到鹿邑调研老子文化
下一篇:纪念|跟随罗小未先生回到1950年代,在同济听一堂建筑课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