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碌仑州参议员陈学理今年提案设立《萨莎法案》(Sasha’s Bill),旨在将导致死亡事件的芬太尼毒贩按凶杀罪论处。目前该提案已送交州参议会委员会,陈学理近日再次推动通过该立法,为受害者争取正义。
“推动通过7141号《萨莎法案》,我们正在为争取公义和预防而奋斗,”陈学理在社媒表示,“该法案规定,如果贩卖者明知分销芬太尼,则相关死亡事件将被视为凶杀案。该立法以萨莎的名字命名,以纪念这位因芬太尼而失去生命的年轻女性。”
S7141A号《萨莎法案》由陈学理在今年4月提出,其内容是修订二级谋杀罪的定义,将“明知分销芬太尼或任何含有芬太尼的物质,并因此导致他人死亡”的情形纳入其中;同时设立“加重犯罪性管制物品销售导致严重人身伤害”的罪名。
去年,布碌仑科技高中的14岁女生萨莎·塔雷尔金(Sasha Tarelkine)因芬太尼中毒去世。她的父母站出来讲述萨莎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其他家庭,敲响“好孩子”面对毒品重重围堵的警钟。
受害者家属形容,萨莎很聪明又善良,性格温柔,讨人喜欢,她当时刚刚进入全国最好的高中之一,开始了高一的学习。然而,在她13岁之后不久,家人开始注意到一些表现,原本以为只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但结果并不是这样一回事。
“大约在2023年2月,她开始和一群新朋友来往。我们知道他们的名字,萨莎也会给我们看他们的照片,讲一些小故事,看起来都挺安全的;我们信任女儿对人的判断——她从未给过我们怀疑的理由。随着关系加深,她越来越频繁地见他们……然后事情开始走偏。我们毫不知情地看着女儿被拖入了尝试毒品的漩涡。
如今我们知道,她开始尝试电子烟、酒精和大麻,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她为何会沉迷,又是如何在所谓朋友的怂恿下走到最后一步,走向深渊。在去世前不久,一位“朋友”给了她吗啡,她立刻上瘾。短短一周后,她拿到了一剂掺有芬太尼的毒品。她对这种致命物质毫无耐受力——其效力是海洛因的50到100倍。她并不想死,她也不知道会死。
最痛苦的是承认,在这一切发生时,我们家人竟然没有察觉。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萨莎成绩很好,作业完成,回家准时。她很勤奋,周六几乎整天都在城市学院上额外学分的课程。
我们唯一担心的是她对学习和课外活动失去兴趣,......我们完全不知道,纽约市各地的学校里毒品竟如此泛滥。”
受害者家属称,他们在和许多青少年交流后,发现相当数量的孩子在刚上初中时就已经接触甚至尝试过大麻或酒精,在高中找到卖阿片类药物的贩子也非常容易。通过TikTok等社交媒体渲染“酷”的榜样,给未成年观众传递了错误信息,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这是一场流行病。当年新冠爆发,全球携手抗击;如今,是时候团结起来,共同抗击芬太尼了,”萨莎家属说,“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公众警觉,并敦促学校官员和政界人士采取更果断的措施,保护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