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闽东之光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移民 > 留学 > 正文

万里同心抗敌寇 抗战文物中的华侨家国情怀

2025-08-15 17:15 中国新闻网  -  482621

   “当年的中国积贫积弱,被人家欺负。而海外华侨的心始终和祖国紧紧连在一起。”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长孙陈立人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接受采访时说。

  “万里同心——海外华侨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特展”14日在侨博开幕。陈立人专程从新加坡前来参加开幕式并观展。看到展板上祖父陈嘉庚发起组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内容时,陈立人表示,滇缅公路的修建与运输是无数华侨冒着生命危险完成的。他们倾尽所有支援抗战,贡献了许多当时中国极度匮乏的资源。这份牺牲与奉献是不可忘却的。

  “如今的年轻一辈很少有机会到滇缅公路看看。我建议学校老师多带年轻人走进博物馆,让他们了解今天中国的富强来之不易。”陈立人说。

  万里同心,共赴国难。抗日战争期间,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此次展览中,侨博特别展出漂洋过海而来的《莫桑比克罗埠捐机救国委员会特别月捐簿》,还有馆藏唯一一份印度华侨组织捐款抗日的史料文件。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罗佩玲受访时说,远在非洲毛里求斯、莫桑比克和南美洲秘鲁介休埠(即Callao,译为“卡亚俄”)的华侨积极通过广播等渠道了解祖国抗日情况。他们或毅然回国参战,或在当地组织捐款捐物,抗日热情高涨。

  研究侨批时,罗佩玲发现诸多感人信件,如美国檀香山华侨吴金兰在寄给广东老家妹妹的侨批中写道:“在此生死存亡的时候,个人能尽国民一份,死也是个英雄。父亲年老,此事切不可告知。”字里行间满是家国情怀,又含着对家人的牵挂。

  罗佩玲还提到,在侨胞们寄回家中的侨批信纸和信封上大多印有“胜利笺”“长期努力抗战,达到最后胜利”“请购救国公债”等字样。这些标语既传递华侨对抗战胜利的期盼,也点燃更多侨胞支援抗战的热情。

  此次展览中也展示了台湾收藏家许伯夷捐赠的日军侵华时使用的子弹夹等物品。许伯夷曾向侨博等多家博物馆捐赠抗战相关文物,其中不乏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和文字史料。许伯夷说,不少在日华侨对史料证据的收集都十分关注,常奔走各方、四处寻访。面对日本一部分人长久以来试图隐瞒、歪曲侵华历史,这些史料都是“血淋淋的铁证”。

  “我在日本读的大学,也有很多日本的好朋友。他们还劝我,‘你把这些(文物)送到中国,不太好’,但我根本没理会。无论怎样,一定要把历史的真相还原出来。”许伯夷说。

  除回国支援抗日外,华侨还积极投身住在国的反法西斯战场,或直接投身军旅,或从事生产、救护等后勤保障工作,英勇支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许呈亮的父亲许立是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成员。1944年5月的一次战斗中,许立身负重伤,当地农民冒死用水牛将他驮出战场,藏在农舍里救治。许呈亮说,当年菲律宾人民对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倾力相助,送情报、当向导、供饮食,甚至有人为掩护华侨战士被日军烧死。“他们的血是流在一起的,友谊非常深。”

  此次展览中,许立当年负伤时穿的血衣也得以展出。这件血衣身前留有弹孔,背后因救治被剪开,还带着穿透伤造成的孔洞。许呈亮将它捐赠给侨博,正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先辈们的牺牲。

  “先辈流了这么多血才换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殖民主义绝不能再卷土重来。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公平正义都不能放弃。”许呈亮说。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德国华裔青少年走进山东探寻文化根脉
下一篇:今年美本疯了?官方“喜报”:开放仅4天,已有1.5万人提交申请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