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至12日,由山东中华文化学院与德国法兰克福华茵中文学校联合主办的“齐鲁青未了——德国华裔青少年探寻儒家文化山东行研习营”活动成功举办。来自德国及中国的22名华裔青少年,在八天时间内跨越济南、泰安、济宁、淄博四地,通过对话交流、文化研学、非遗体验等方式,深入感受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域魅力,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找寻中华文明的精神根脉。
对坐而谈,话齐风鲁韵悠长
8月5日晚,在山东中华文化学院,一场名为“在山东,咱们一起拉拉呱”的对话交流活动拉开了研习营的序幕。来自德国的华裔青少年与山东中华文化学院的教师、学者围坐一堂,以轻松自然的方式开启文化对话。
“拉呱”是山东方言中“聊天”的意思,这一接地气的活动设计,既消解了初识的陌生感,又巧妙融入了地域文化的元素。活动中,山东中华文化学院教师以“一山一水一圣人”为线索,将泰山、黄河、孔子等齐鲁文化元素串联起来,让德国华裔青少年对山东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期间,研习营成员分享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困惑,老师则以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释疑解惑。
这场对话不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通过提问与倾听,德国华裔青少年逐渐理解了“齐风鲁韵”这一概念——齐文化重创新、尚开放,鲁文化崇礼乐、重传承,两者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的核心特质。山东中华文化学院的教师通过讲述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化,让年轻一代华裔青少年感受到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对话虽短,却为研习营奠定了基调:文化传承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与理解。山东中华文化学院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一活动,让华裔青少年在轻松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从而进一步增进华裔青少年与祖(籍)国的联系,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对话交流的余温尚未散去,研习营的第二日便将课堂延伸至济南泉水文化研学现场。8月6日上午,营员们走进趵突泉、大明湖,探寻“天下第一泉”的历史渊源,亲手触摸趵突泉的清凉泉水,感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意。
当天下午,在山东省博物馆,营员们通过沉浸式展览与互动体验,进一步深化了对齐鲁文明的认知。“一下午的参观时间,我了解了从史前文明一直到现当代的山东历史,还找到‘十大镇馆之宝’中的5件,以后我还会再来山东参观。”营员徐曼笛说道。
拜师祭孔,续传统文化根脉
8日上午,研习营成员来到位于济宁曲阜的尼山圣境,远眺72米高的孔子塑像,向孔子像行“交手礼”。双手合于胸前,左手搭在右手之上,以示对尊师孔子的敬重。这一传统礼仪让华裔青少年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有了更生动的认知。“‘交手礼’传递出的敬意让我明白,儒家文化是一种对智慧与道德的敬畏。”营员沈韵卓说。
随后,大家在宏伟庄严的大学堂和七十二贤廊内流连,沉醉于典雅精美的雕梁画栋。营员钱昊成感叹:“在这里,仿佛穿越千年,回到春秋时期,与各位贤人一起体会百家争鸣的滋味与乐趣。”
华裔青少年们还沉浸式体验《金声玉振》大型礼乐盛典,对话心灵,感悟先贤。营员黄正说:“舞台上古典音乐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演员的服饰与表演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不只是我们在中文学校课本上学到的内容,它可以是鲜活的、动人的。”
在淄博,研习营成员来到齐文化博物馆和蹴鞠博物馆,深入了解齐国“富国强兵”的智慧,感受中华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足球文化同样兴盛的国家,德国华裔青少年们对“蹴鞠”运动格外感兴趣。在蹴鞠博物馆,营员们首次近距离接触这一“世界足球起源地”的文化遗产,许多“小球迷”好奇地抚摸蹴鞠的皮质表面,与“架在空中”的球门合影留念。营员苏立德兴奋地表示:“在此之前,我不知道足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这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充满敬意。”
进淄赶“烤”,品风土人情滋味
在淄博的几天时间里,营员们从海岱楼、钟书阁、八大局市场寻找“烟火气”,搬着“小马扎”围在烤炉前体验淄博烧烤,品味“滋滋作响”的风土人情味道。这座以“陶瓷之都”闻名的城市,既有市井生活的鲜活,也有非遗技艺的匠心,更有科技赋能的创新脉动,为德国华裔青少年呈现出中华文明的立体图景。
连续两晚的淄博烧烤体验,成为营员们此行难忘的记忆。傍晚时分,烧烤店的炭火炉次第点亮,营员们围坐于方桌旁,看着一把把肉串在炭火上翻烤出焦香四溢的金黄色泽。拿起小饼,蘸上甜酱,把串一撸,营员们边吃边感慨:“这样的烧烤好有‘仪式感’!连蘸料都要自己调,味道层次太丰富了!”
第二天上午,研习营走进周村古城,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烧饼的制作技艺。从揉面、擀饼到撒芝麻、烘烤,每一步骤都需精准把控。“在家里虽然帮爸爸妈妈包过饺子,但是做烧饼还是头一回。通过体验我发现,仅仅是一张薄薄的烧饼,都有无穷的智慧与门道,只有传承发扬好它们,才能把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保留下来。”营员詹雯慧感叹道。
行程最后,营员们来到莱茵科斯特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与中德莱茵智能科技学校的学生一起参观、交流。据介绍,该示范基地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产教一体化培养,致力于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服务,搭建山东省与欧洲交流合作的招商引智服务“立交桥”。
结营仪式上,学生代表张元钰表示,“这次旅行让我更加自信——我知道我的根在哪里,也知道如何用心去守护它、传承它。作为在德国长大的华裔,我们将努力成为中德之间的文化桥梁,让两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齐鲁大地的风,吹拂过德国华裔青少年的心田。这场以“对话”为纽带、以“传承”为核心的文化之旅,让年轻一代在轻松氛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亲和力,更以生动实践诠释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时代价值。正如带队老师刘玺嵘所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寻根,更是一次中德文化的再连接。”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他们将以更开阔的眼界与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新生力量。